|
小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20例体会 |
|
【关键词】 结扎术
传统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采用腹股沟斜切口,切口长,损伤大,手术时间长。现将切口改为下腹正中线旁1.5cm皮肤皱纹横切口,切口长约1cm,行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术后患者恢复快。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例均为男孩,年龄最小11月,最大3岁,平均23.5月。左侧8例,右侧12例,均为可复性腹股沟斜疝。20例患者均可触及双侧精索及睾丸,无合并隐睾及精索鞘膜积液或睾丸鞘膜积液。
1.2 手术方法:一般选用氯胺酮静脉麻醉或骶管麻醉加氯胺酮静脉麻醉,取下腹正中线旁1.5cm皮肤皱纹横切口,长约1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用小拉钩分别向上下方向牵开,暴露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牵拉睾丸及精索,用纹式钳在精索内侧寻找疝囊,注意保护精索动静脉及输精管,游离疝囊,见到腹膜外脂肪,直至内环口处。将内环口周围组织暴露清后,将疝囊旋转约360度,在内环口处用1号丝线缝扎并打结,再用1号丝线结扎一道,高位结扎疝囊。距结扎线远端约0.5cm处剪去多余的疝囊,让其自然复位, 牵拉睾丸及精索,将睾丸及精索复位后,间断缝合皮肤一针,对皮,无菌纱布包扎。
2 结果
22例手术时间15~30分钟,平均22.5分钟,平均住院时间4.5天,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大多为斜疝,患儿年龄在6个月以上者一般不会自行愈合,均应行手术治疗[1]。手术治疗方法有改良Ferguson法和外环外精索内疝囊结扎法[1]。小儿腹股沟斜疝大多为腹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所致,而非腹壁缺损所致,婴幼儿的腹肌在发育过程中可逐渐强壮而使腹壁加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常能获得满意疗效,无需施行修补术[2]。且小儿腹股沟管较短,约1~2cm,外环距内环较近,就可通过外环口处,从精索内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的关键步骤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用拉钩向下拉开,暴露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口,从外环口牵拉睾丸寻找精索,在精索的内前方分开提睾肌后,寻找疝囊,切开疝囊后在游离疝囊时要注意保护输精管和精索动静脉, 游离疝囊时要见到腹膜外脂肪, 高位结扎疝囊时要将疝囊旋转360度,以防疝内容物被误扎。传统的改良Ferguson法,即腹股沟斜切口法,手术切口大,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术后住院时间长。而笔者所采用的小切口外环外精索内疝囊结扎法,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为其优点,且切口愈合后较腹股沟切口美观,真正做到微创,便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如小儿腹股沟斜疝合并隐睾,可将皮肤皱纹横切口稍延长为2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用小拉钩分别向上下方牵开,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分开提睾筋膜,在腹股沟管及内环处寻找睾丸。寻找到睾丸后,充分游离睾丸及精索,在精索的内侧寻找疝囊,打开疝囊,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再行阴囊睾丸固定术,间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口,间断缝合皮肤,对皮,无菌纱布包扎。
【参考文献】 [1] 张金哲,陈晋杰. 小儿门诊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18-321.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13.
上一个医学论文: 注射器针头逆行导引穿针治疗未节指骨开放性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LISS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体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