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 例分析 |
|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primary malignant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ML?鄄CNS)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2000年至今,本院共收治6例PML-CNS。均行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31~62岁。无化疗药物或免疫抑制剂应用史,亦无免疫缺陷病史。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病程15~60天。主要表现为头痛、视物模糊、癫痫、认知障碍。体征有视乳头水肿、肢体瘫痪、失语或构音不清等。本组病例均经全面检查未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外淋巴瘤征象。1.3 实验室检查: 常规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腰穿CSF压力均>25cmH2O,蛋白含量明显增高>500mg/l。但脑脊液的细胞学检查均未找到肿瘤细胞。
1.4 影像学检查: 6例患者均行CT和MR检查。CT平扫显示为单一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病灶,无出血和钙化,病灶周边有轻~中度的水肿带;MR显示为T1加权稍底信号,T2加权等信号,周围有水肿带;6例增强CT和强化MR均示病灶呈均匀或不规则强化。病灶分布于大脑半球近中线5例,小脑半球1例。
1.5 病理学检查: 常规HE染色见肿瘤细胞弥漫浸润于小血管周围,瘤细胞体积小,胞质少,核圆形深染,可见核分裂,免疫组化染色LCA和CD20均为阳性,CD43均为阴性。
1.6 治疗及预后:本组均行手术治疗,病灶大部切除,病理证实为淋巴瘤。术后行放、化疗。6例均得到随访,存活8个月至4年。
2 讨论
PML?鄄CNS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多为B细胞性,临床上少见,但近年来发现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980年的报道该病占原发性脑瘤的3.3%,而现在为6.6%~15.4%。上升的原因似乎与人口老龄化相关,其次与免疫缺陷患者(如AIDS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如脏器移植、化疗患者等)的增多有关[1]。肿瘤起源于脑网状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其发病机理不明,有部分学者认为CNS属于免疫“盲区”,故而,脑组织易成为肿瘤细胞的庇护所从而演变成肿瘤。
PML?鄄CNS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发病高峰在40~50岁。此病临床上多以颅高压或脑炎起病,包括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步态不稳或癫痫发作,非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认知功能障碍等。本组病人均有头痛,2例并发癫痫,2例曾经诊断为“脑炎”,予激素治疗一度缓解,后“复发”予以收治。
本病可发生在脑内任何部位,多起自血管周围间隙内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因脑内靠近表面或靠近中线部位的血管周围间隙较明显,故肿瘤多位于上述部位,额顶叶及脑室周围,本组5例位于幕上室周。
CT检查: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病灶,好发于基底节、胼胝体及脑室附近。注射对比剂后病灶呈均匀强化,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与文献报道结果相符。
MR检查:表现为T1加权像略底信号,T2加权像为等信号,有时也可有高信号。有作者认为,这与肿瘤组织的坏死程度相关[2],增强后呈均匀强化。有文献报道,在免疫机能正常人群中多呈明显团块状或“握拳”样强化,而在免疫缺陷人群则以环状强化多见[3]。本组为免疫机能正常人群,其强化方式与前者相似。
临床上该病应与以下颅内肿瘤相鉴别:①脑膜瘤:后者往往有较宽的基底,瘤周水肿多较明显,增强后经常显示“脑膜尾征”;②胶质瘤:淋巴瘤T2加权边缘[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可吸收缝线捆扎治疗锁骨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63例食管良性狭窄外科治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