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
|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脱位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常合并有脊髓神经损伤,给患者生理和心理带来较大的创伤。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简单易行、复位满意、固定牢靠,已成为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主要方法。作者从2001年开始应用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98例,经随访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98例,男59例,女39例;年龄18~62岁,平均48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6例,交通事故39例,塌方伤18例,其他伤5例。损伤节段:T1 17例,T12 11例,L1 37例,L2 21例,L3 13例,L4 6例,L5 3例。单纯压缩型骨折56例,爆裂型骨折42例,其中骨折伴脱位18例。脊髓神经损伤按美国ASLA分级:A级35例,B级16例,C级19例,D级17例,E级11例。受伤距手术时间6小时~16天。
1.2 影像检查:术前均以伤椎为中心X线正侧位摄片检查,并测量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对爆裂型骨折或有脊髓神经损伤症状者行CT检查及三维重建,了解椎体骨折移位、椎管腔大小及脊髓受压情况。
1.3 手术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30例,以后均改用局部麻醉,患者俯卧位腹部悬空,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以伤椎为中心正中切口显露伤椎及上下各一个椎体的棘突、椎板和关节突。确定AF钉进针点:胸椎为小关节突中线与下缘线交点外2mm;腰椎为上下关节突外缘垂线与横突中点水平线交点;或在人字嵴(乳突结节与外侧的副突以及内侧的峡部脊共同形成)顶点上2mm进针。进针方向:胸椎及上腰椎与脊椎中线呈5°~10°夹角,下腰段AF钉与中线呈10°~15°夹角。先用开口器在进针点开孔,扩孔器扩大骨孔;上入AF钉,胸椎及上腰椎选用40~45mmAF钉,下腰椎选用45~50mmAF钉;安装AF螺旋连杆,胸椎及上腰椎选用两端6°的连杆,下腰椎选用两端12°的连杆;旋紧螺帽使椎体前部恢复一定高度,重建脊柱生理弯曲,再根据椎体压缩情况撑开连杆使伤椎完全恢复高度;安装横杆建立三维结构。最后在双侧上下关节突间和横突间植骨。
2 结果
本组9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通过复查X线片测量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完全恢复78例,恢复至90%以上18例,2例因手术时间超过2周,恢复不理想;脱位均完全纠正。Cobb角术前平均23°,术后平均3°。神经功能恢复,按美国ASLA分级:A级12例,B级14例,C级15例,D级17例,E级18例,F级22例。本组术中因骨质疏松发生AF钉脱出并术后螺帽脱离1例。
3 讨论
3.1 AF系统结构与生物力学特点:AF系统由正反螺纹角度连杆,正反螺纹套管,AF钉,横连杆及螺帽组成。正反螺纹角度连杆两端角度有6°和12°两种,供不同伤椎的选择。在拧紧螺帽固定AF钉同时,正反螺纹角度连杆两端的角度会使椎体前部恢复一定高度,前后纵韧带张力加大,使椎体骨折块及脱位复位,重建脊柱生理弯曲;正反螺纹套管与正反螺纹角度连杆一起调节进一步撑开伤椎,使伤椎高度完全恢复。
3.2 麻醉的选择:作者 2003年以前应用硬膜外麻醉,在手术过程中发现有2例硬脊膜 破裂,出现麻醉药中毒症状1例;考虑为麻醉药经破裂的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全脊髓麻醉。此后,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曾改为局部麻醉,安全可靠,但是术中肌肉紧张,不利于骨折复位,不宜提倡。术中采用全麻,效果良好。
3.3 AF钉进针点的选择:椎弓根是脊柱的最强部分,它是一个圆柱体,周围由坚硬的皮质骨构成,中心有很少松质骨;腰椎弓根的内侧紧靠脊髓,神经根紧靠椎弓根下切迹,是AF钉进入椎弓根的最大危险区。Louis(1982)认为,腰神经根只占椎间孔的前上部(1/3[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胸降及胸腹主动脉外科手术中的脊髓保护 下一个医学论文: 生物可分解吻合环在肠梗阻肠吻合术中的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