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双额叶脑挫裂伤46例救治体会

【关键词】  挫裂伤


     吴恒刚双额叶脑挫裂伤是闭合性颅脑损伤中的一种严重情况,尽管伤后早期病情常不危重, 脑内血肿不大,但这类病人的伤情变化较大,继发性颅内压增高的发生发展极为迅速,给诊断治疗带来困难,应予以重视。本院近5年来共收治此类病例46 例,对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6~14岁2例,14~50岁15例,50~65岁3例。受伤时均为头枕部着地所致的减速性脑损伤。

    1.2 临床表现:受伤当时皆有原发性昏迷史,昏迷时间多数超过30分钟,头痛,频繁呕吐。17例有颈项强直,仅6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体征。入院时GCS评分:大于8 分29 例,占66%;6~8分12例;3~5分7例。患者发生小脑幕切迹疝,单侧瞳孔散大8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

    1.3 头颅CT表现:双侧额叶呈高低密度混杂影,周围有明显的脑水肿,占位效应,伤后血肿量可无明显增加。血肿周围的严重而广泛的水肿范围,多呈进行性扩大,常常超过血肿量的体积数倍。严重水肿的原因可能与前额叶底部血管受到大脑廉卡压有关。一般有基底池消失,环池缩小,双侧脑室额角有明显受压的变化,甚至消失,侧脑室额角间夹角明显增大。中线结构多有不同程度的移位。

    1.4 治疗方法:经非手术治疗19例(包括轻者和家属不愿意手术者), 在作好术前准备的情况下,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镇静降温,保持气道通畅,保持大小便通畅,床头抬高15~30度 ,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应用甘露醇静滴,中间以速尿或甘油果糖做到持续降压,必要时加用人血白蛋白,并随时将病情告知患者家属。保守治疗期间由于各种原因死亡9例。手术治疗27例,其中3例因复合伤严重,术后死亡。在适当的时机采取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根据血肿主要部位及减压部位采取冠状皮瓣切开头皮,选择病变重的一侧开瓣入颅,两侧病变无明显差异时从右侧入颅。骨瓣翻向颞侧,骨瓣尽量靠近大脑镰,清除坏死脑组织和脑内血肿。在清除坏死脑组织和脑内血肿后,如果脑压仍高或者脑搏动不明显,沿大脑镰取纵行切口2.5cm左右 ,在直视下牵开大脑镰彻底清除对侧额叶之坏死破碎脑组织及血块,彻底止血。最后剪取颅骨骨膜或肌筋膜,医用生物活性胶粘合大脑镰切口,创腔内置引流管引流。术后进行正规的综合治疗。6例合并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患者相继进行了后颅窝血肿清除术。

    2 讨论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较高,尤其是严重脑挫裂伤或合并颅内血肿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病死率较其他类型的脑损伤为高[1]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主要发生于减速性损伤的患者,多见于交通伤和坠落伤等。此类患者伤情严重且复杂,由于破碎脑组织形成占位性病变,再加上脑水肿和脑内血肿,只有正确把握各种治疗手段的适应症以及对病情的预见性,采取综合的个体化的治疗,方可挽救患者的生命。手术时机的选择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2]。患者由清醒变为意识障碍时,或者患者神志清楚,但伴有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或脑内血肿(幕上血量>40ml或幕下血量>15ml) ,或脑室系统明显受压且脑底池明显变小甚至消失时,应行手术治疗。通常手术方式为单侧或双侧扩大翼点入路血肿清除减压术,或冠状切口入路血肿清除减压术[3,4]。笔者采取的单侧入路血肿清除,取得了满意效果。

    2.1 非手术治疗: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作好术前准备。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镇静降温,保持气道通畅,保持大小便通畅,床头抬高15~30 ,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有下列情况者应立即复查头部CT ,了解颅内病变情况:①应用大剂量脱水剂后仍感头痛剧烈或频繁呕吐; ②神志改变,由清醒状态变为嗜睡甚至昏迷; ③有精神症状者; ④出现肢体偏瘫者; ⑤生命体征变化:血压持续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双额叶脑挫裂伤46例救治体会
    额叶肿瘤
    前额叶在记忆中的作用  脑功能成像研究
    婴儿双额颞硬膜下脓肿诊治1例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