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例患者中,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正常或轻度狭窄19例,中、重度狭窄33例。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正常或轻度狭窄18例,中、重度狭窄34例。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显示的对照结果,见表1。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评价,见表2。
表1 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结果 (略)
表2 螺旋CT冠脉成像对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评价 (略)
3 讨论
在20世纪,心血管病是人类3大死因之一。心绞痛特别是稳定性心绞痛可在数天内迅速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而许多患者虽然有胸痛但无发作时心电图描记,静息状态下心电图表现为大致正常或轻度ST段下移(<0.1mV),或虽有ST段下移,可能同心肌缺血无关。临床上无胸痛发作时心电图ST段的动态演变(即发作时ST
段较前下移≥0.1mV),仅从临床症状和静息时心电图检查常易误诊或漏诊。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运动或药物负荷的心肌核素扫描在心绞痛不稳定的早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不能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的情况。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具有一定创伤性,与操作相关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分别达0.15%和1.5%[5],且费用较高,常常不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临床上亟需一种安全、可靠、费用较低的诊断方法对心电图正常的胸痛患者进行诊断。 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多层螺旋CT(MSCT)在心脏成像领域取得可喜的进展。2002年,16层螺旋CT的问世使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步入一个新阶段。它与4层螺旋CT相比,当采用相同层厚时,冠状动脉的CT扫描时间是后者的1/4,心率波动对冠状动脉CT图像质量的影响明显减轻,对比剂用量明显减少。16层螺旋CT能够实现亚ms层厚的心脏数据采集,Z轴上的空间分辨率提高1倍,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的显示有一定改善。国内外的初步研究已经证明,它对冠状动脉的显示就具有较高的准确性[6,7]。文献报道[8],1995年,欧洲约有100万例患者行插管法冠状动脉造影,其中28%的患者行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球囊成型和(或)支架植入),而冠状动脉正常或其病变不适于介入治疗的患者占72%。本研究针对高度怀疑冠心病、心绞痛而心电图正常的胸痛患者进行研究,其结果16层螺旋CT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是一种可靠的影像学方法,可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它又是一种安全、无创、经济的影像学方法,可应用于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定量分析和进行介入治疗的筛选。
本研究中6例患者螺旋CT成像显示左主干及左前降支存在较大钙化斑块,斑块处管腔对比结果,假阳性明显增高,准确度明显降低。表明钙化斑块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螺旋CT冠脉造影对管腔狭窄的评价。此组病例年龄在65岁以上者7例,冠脉存在较大钙化斑块的患者为4例,因本组病例入选的高龄患者较少,仅表现出高龄人群螺旋CT冠脉成像准确度低的趋势。此研究结果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考虑同所选患者平均年龄较低有关。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显示直径<0.7mm的血管欠佳,但临床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和搭桥手术多选择直径≥2.0mm[9],本研究对直径≥2.0mm进行评价,不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筛选。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心电图正常的胸痛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并可对冠状动脉形态学进行良好的评价,从而进行介入治疗的筛选。但其受心率、心律、患者屏气情况及图像后处理时的人为因素影响较大,钙化斑块对管腔的显示影响较大,对直径<0.7mm的血管显示欠佳,对不同血管的分辨率亦不同,所以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参考文献】
1 Becker CR,Knez A.Initial experiences with multi-slice detector spiral CT in diagnosis of arteriosclerosis of coronary vessels.Radiology,2000,40: 118-122.
2 Ohnesorge B,Flohr T,Becker C,et al.Cardiac imaging by means of electrocardiographically gated multisection spiroc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