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胸导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0年12月~2003年12月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共76例,男61例,女15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57.5岁。诊断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除外前壁、前间壁、侧壁及陈旧性心肌死、预激综合征、束支阻滞、心室肥厚、心包炎、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影响ST段的因素。
1.2 方法 入院后定时行12导心电图检查。入院24h内胸导V 1 ~V 6 至少有2个导联ST段下降≥0.1mv者。连续监测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
2 结果
在76例中,根据胸前导联ST段导异常与否,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一组:对应胸导ST段无压低,共28例,其中男22例,女6例,年龄24~72岁,平均56.2岁,其中2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二组:胸导ST段压低≥0.1mv,共48,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 龄29~78岁,平均58岁。其中3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PK最高值达(1287±95)U/L,同工酶为(213±81)U/L。胸导ST段正常者28例,肌酸磷酸激酶,最高值达(628±297)U/L。同工酶为(113±78)U/L。经统计学处理后(P<0.05),两者间有明显差别。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无明显差别。胸导ST段压低者,心源性休克3例,死亡2例,心力衰竭4例,Ⅱ度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各1例。胸导ST段正常者仅1例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无心力衰竭及死亡病例。
3 讨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胸前导联ST段压低,以往认为是梗塞导联ST段的“镜像”反应,近年来,由于冠状动脉造影的技术的广泛开展,观察发现部分患者预后较差,胸导ST段压低者多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且左室存在较广泛缺血性损伤,胸导ST段正常者多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因此,前者并发症发生率多,住院病人死亡率高。据我们的观察结果,胸部ST段压低者(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显著高于胸部ST段正常者,说明胸导ST段异常者心肌有广泛的损伤和坏死),住院期间并发症及病死率均较胸导ST段正常者高。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临床医生对应高度重,是临床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密切观察,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改善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