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血通瘀口服液对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 |
|
出血是在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基础上发生的急
性脑内出血,出血后形成血肿压迫局部,而致神经功能受损;同时,血肿在颅内形成占位性病变,导致颅内压骤然升高,产生脑水肿以及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进而导致脑疝危及生命。决定脑出血预后的主要因素为颅内血肿的部位、大小及脑水肿的程度(8,9),而脑水肿的轻重又与脑内血肿的大小正相关。因此,尽快消除脑血肿、减少其对神经细胞的损害,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之一;但是近年来神经外科采用的脑部血肿清除术或脑内血肿引流术并没有达到显著减少该病病死率、减轻其致残率的目的(10),提示治疗上不仅要针对血肿,还应该着眼打断其发病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方面的恶性循环。 我们认为,脑出血是在肝肾亏虚、络热血瘀基础上由某些因素诱发的脑络破损、血溢脑内,造成脑内“蓄血”(1,11);病位主要在血分,瘀热阻窍证是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心病理和主要证候;凉血活血结合通腑泄浊是我们多年来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筛选出的较好方案(11,12)。本研究系统地对凉血通瘀口服液(周仲瑛教授经验处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进行考察,发现在基础疗法之上加用凉血通瘀口服液比单纯的基础疗法疗效明显地优越,不但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较快,中风积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也显著改善,脑CT所测定的脑水肿分级减轻较多,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上的差别;两组脑内血肿量于第4周末与各自治疗前比较均见显著减少,加用凉血通瘀口服液者血肿吸收量较对照组吸收更多,血肿完全吸收者亦较对照组显著增多。加用凉血通瘀口服液可以减少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可能出现的高渗药物性肾病(13)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或副作用(14)的出现;并能减少因瘀热炽盛而并发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对于该病患者的早期康复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1.樊 蓥.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中国中医急症 1997;6(3)∶129—135.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6)∶379—381. 3.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6)∶381—383. 4.张季平.医学科研方法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80—28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35—36. 6.多田明る.CTによる脑内血肿量の测定.(日)脑神经外科 1981;9∶251—257. 7.吴延林.急性脑出血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患者康复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16(1)∶21—24. 8.刘之荣,吴志英,段德新,等.脑出血患者的临床与死亡原因分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997;脑血管病研究进展专刊∶157—158. 9.张雪林,黄其流,陈燕萍.脑出血CT改变与预后.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9;6(1)∶15—18. 10.郭玉璞,王文志,李允德.中国脑血管病治疗专家论集.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224. 11.樊 蓥,周安南.从伤科角度谈出血性脑卒中活血化瘀治法的确立.中国中医急症 1994;3(3)∶124—126. 12.沈卫平,王志贤,樊 蓥,等.超早期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结合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脑出血48例临床观察.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13(1)∶15—17. 13.边连防,陈晓红,李 津.急性脑卒中的多器官损害.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7;17(11)∶655—657. 14.陈绍宏,张晓云,刘永家,等.逐瘀化痰口服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中医急症 1995;4(2)∶58—60.
上一页 [1] [2] [3]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经腹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上腹癌性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心脑血管病社区干预效果及人群依从性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