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梗塞58例的MRI临床与糖尿病的关系
赵洪禄 郭玉民
【摘要】 目的 说明应用MRI检查对诊断脑干梗塞应视为必不可少的手段。除高血压、动脉硬化因素外,糖尿病也是脑干梗塞发病的重要因素。脑干梗塞病变部位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多样化。 方法 回顾性总结58例脑干梗塞患者均经MRI检查发现长T 1 长T 2 信号,病变部位多见于桥脑,其次为中脑及延髓。梗塞病灶大小多在0.3~1.5cm之间,梗塞病变发生数量1~数个不等。对所有患者于入院后均行血糖检测及糖耐量试验。 结果 58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者43例,占74.1%;糖尿病患者32例,占55.2%;其中15例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仅有2例脑干梗塞患者既无高血压史,亦无糖尿病史。所有患糖尿病患者中,脑干梗塞病变数量多在2个病灶以上,而非糖尿病患者的梗塞病灶只有3例为2个以上病灶,其余均为单发,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干梗塞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可有单纯躯体感觉障碍,单纯性偏瘫;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手笨拙。3例伴有Wallenberg综合征,1例伴Horner综合征。 结论 MRI对脑干梗塞有极高的确诊率。高血压仍被认为是造成脑干梗塞的主因,但糖尿病对微小动脉内膜的损害在造成脑干腔隙性梗塞的作用也应引起高度重视。脑干梗塞临床表现多样化,多无明显的交叉或脑干孤立症征。
【关键词】 脑干梗塞 MRI 糖尿病 临床特征
引起脑干梗塞的发病因素曾被认为主要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既往曾有文献报道,高血压使椎-基底动脉系统梗塞有更高的发生率 [1] 。对糖尿病在脑干梗塞发病的影响报道较少,随着MRI的问世,极大提高了脑干梗塞的确诊率,在脑干梗塞的发病因素中,糖尿病作为重要因素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本文回顾性总结了本人在本院收治的58例脑干梗塞患者的MRI表现,糖尿病与脑干梗塞的发病关系及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以期广大医务界同仁共同参与讨论,引起对本病的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系2002年1月~2003年4月经MRI证实的脑干梗塞患者。58例患者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43~78岁。平均57岁。既往有高血压史43例,糖尿病史者3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9例,冠心病史者21例,其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5例。临床表现:本组58例病人中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体征多表现四种类型:(1)表现为某种腔隙性病灶综合征 [2] 或脑干孤立病症者33例,其中纯运动性偏瘫6例,纯感觉性障碍5例;共济失调-轻偏瘫4例;构音障碍-手笨拙5例;Wallenberg综合征,运动性偏瘫伴凝视麻痹各3例;Horner综合征2例;嗜睡、浅昏迷各1例。Weber征阳性3例。(2)临床只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症状而无明显定位体征者8例。(3)责任病灶由脑干和幕上梗塞共同所致,在临床表现上难认区分者共12例,如假性球麻痹,多发血管梗塞性痴呆等。(4)无中枢神经系统临床症状,以周围神经病症收入院,但在MRI检查时发现脑干有腔隙性梗塞灶,但非责任病灶者5例。
1.2 方法 对每位入选患者均于2天内分别行头颅CT平均及MRI水平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对发现脑干异常T 1 长T 2 信号者确诊为责任病灶。同样于入院第2天后即行化验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等检查。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8mmol/L和(或)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75g葡萄糖)2h后血糖≥11.1mmol/L。对平时服用降血糖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暂停服用降糖药,以确保血糖化验的有效性。
1.3 统计学处理 头颅CT扫描与MRI检查所发现脑干梗塞病变百分比的比较,糖尿病在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