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及临床意义 |
|
50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及临床意义 摘要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不仅提供病人白细胞总数变化情况,而且对各类细胞比例提供详细资料,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疗效观察提供了重要临床依据。关键词 脑脊液 细胞学 细胞学反应 脑脊液细胞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有重要的意义,现把50例六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 脑脊液(CSF)标本选自我院神经内科病人,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78岁。 方法按常规腰穿取脑脊液2ml,先进行脑脊液的细胞计数,球蛋白测定等,后取脑脊液离心1500r/min5分钟,取沉淀物二滴,加正常血清一滴,推片制成均匀薄膜,置室温或37℃温箱内待干,进行瑞氏一姬氏染色后镜检。 脑脊液细胞分类采用候氏脑脊液细胞分类法分类①免疫活性细胞(圆细胞),②单核细胞,③多形核细胞,④脑脊液腔壁细胞,⑤肿瘤细胞,⑥污染细胞。 为了避免因穿伤造成脑脊液内红细胞增多的影响,凡穿伤造成脑脊液红细胞计数在200×106/L以上者一律剔除。2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分析2.1 本组化脓性脑膜炎早期白细胞总数呈中度和显著增高的占83.6%,白细胞总数最高达5700×106/L,细胞学反应以嗜中性粒细胞反应和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混合性细胞学反应占83.3%(15/18),粒细胞所占的比率最高达96%,本组的粒细胞比率平均值66.7%,显著高于其他组病例,经抗菌素治疗效果显著。一般7~15天后白细胞总数明显下降,嗜中性粒细胞逐渐消失。2.2 本组结核性、病毒性或霉菌性脑膜炎早期白细胞总数多数为轻度到中度增多,占60.2%,显著增多的占28.6%,细胞学反应以混合性细胞学反应占61.4%,其中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混合性细胞学反应占混合性细胞学反应66.2%,有84.60%的病例(22/26)出现转化型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加。 经抗结核治疗进入恢复期,嗜中性粒细胞,转化型淋巴细胞,浆细胞等逐渐消失,代之小淋巴细胞。如果治疗不当,则嗜中性粒细胞绐终占较高的比率,因此细胞学检查,对结核脑早期诊断,疗效的观察有着重要意义。 新型隐球菌脑炎细胞学反应与结核脑的变化差不多,二例全部为混合性细胞反应,全部检出新型隐球菌,其方法为印度墨汁涂片,镜下隐球菌呈圆形透光,中间有一细胞的小圆形物质,有明显的厚荚膜,有出芽的球形孢子。2.3 散发性脑炎,脑脊液白细胞总数为62.5%在正常值范围(0-5×106/L),早期(1~2天)细胞学反应13.6%呈嗜中性粒细胞反应,但很快出现嗜中性粒细胞消失,代之以小淋巴细胞为主的免疫活性细胞反应,本组淋巴细胞平均值71%明显高于其他组病例。2.4 出血性脑血管病,本组白细胞总数呈显著增多的占26%,早期(1~4天)细胞学反应57%是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混合性细胞学反应,53.6%在脑脊液内大量红细胞同时可发现吞噬红细胞的巨噬细胞。在修复期嗜中性细胞消失,有时可发现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如再度出血则嗜中性粒细胞,激活型单核细胞比率明显增高,而穿伤出血除红细胞外,不会出现激活型单核细胞及吞噬红细胞的巨噬细胞。因此,细胞学检查,对脑脊液是穿伤出血,还是病理性出血有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还可以判断出血是新鲜还是陈旧的。2.5 脑肿瘤 4例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均为轻度增加(15~45×106/L),细胞学反应均以单核样细胞、激活型单核细胞比率增加为主要特征。瘤细胞多数为成簇排例,核浆比例失调,胞浆嗜碱性,瘤细胞分裂成明显的1~3个核仁。3 讨论3.1 六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50例脑脊液细胞学分析,可为临床早期诊断、疗效观察提供有诊断价值43例,占86%。根据不同疾病,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类型的脑脊液细胞学反应。化脓性脑膜炎早期嗜中性粒细胞比率显著增加;结核性脑膜炎,转化型淋巴细胞、浆细胞明显增加;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脊液内含有红细胞同时,可发现吞噬红细胞的巨噬细胞,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等,特别脑脊液内检出肿瘤细胞,可为临床确诊提供重要依据。3.2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不仅提供白细胞总数变化情况,而且对各类细胞比例变化提供详细资料,为临床疗效观察提供依据。
上一个医学论文: 动物致痫模型脑电图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手术中急性外伤性脑肿胀的发生机理及处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