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脑损伤大鼠胫骨骨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改变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  以目标平均吸光度值为指标对所有标本切片的阳性信号进行量化。标本切片置于光镜下,每个切片选取8个视野,放大400倍后,在相同曝光条件下摄片,同时将图像输入计算机Motic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检测阳性目标平均吸光度。平均吸光度值表示阳性信号的强度。平均吸光度值越大则信号越强,说明着色越深,抗原浓度越大。

    主要观察指标:骨折合并脑损伤组与骨折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CGR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平均吸光度值;骨折合并脑损伤组与骨折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ALP在血清中的浓度;组织形态学观察,骨痂面积的测量。

    1.3  统计处理  运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分析,对相关指标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表示相比较的组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血清中ALP变化见表1。表1  不同损伤组大鼠各时间点ALP变化

    2.2  X线片观察  将大鼠离体右侧胫骨干CR摄片,观察骨痂的连续性发现,各骨折组大鼠骨折端均未发现不愈合现象。骨折组骨折线清晰,骨痂量较少;脑外伤组骨性愈合较好,骨痂量较多,骨折线模糊。14、21 d骨痂图像分析(见表2),14、21 d脑损伤组骨痂面积比

单纯骨折组大(P<0.01);21、28 d骨痂面积比较,脑损伤组变化明显快于单纯骨折组,提示骨痂塑性快(P<0.01)。

    2.3  组织学观察  胫骨骨折合并脑损伤组早期骨膜明显增厚,骨膜内层形成软骨细胞,纤维骨痂量较多;14 d纤维骨痂表2  两组骨痂面积测定结果 中的软骨细胞团增大,有的融合在一起,软骨内骨化少,骨膜下软骨细胞层增厚;21、28 d仍可见大量纤维骨痂和软骨骨痂,软骨细胞团周边有少量结构稀疏的编织骨形成,外骨膜下的软骨层尚未完全转变成编织骨。单纯骨折组骨膜反应轻,纤维骨痂量少,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并存,以前者为主。

    2.4  免疫组织化学观察CGRP表达的时间变化规律  骨折3 d,纤维母细胞、间充质细胞、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均有阳性颗粒表达。骨折1周,骨痂主要由未完全机化的肉芽组织、软骨骨痂以及小量沿骨折端骨膜下形成的编织骨组成。阳性表达广泛出现于肉芽组织的成纤维细胞样和软骨细胞、间充质细胞中,也开始在骨折端下编织骨中的成骨细胞中出现。骨折第2周,软骨骨痂占据骨折区的大部,并有部分软骨细胞趋向肥大,阳性表达在成熟的软骨细胞中密集出现。骨折第4周,软骨细胞成熟、钙化,软骨骨痂基本被骨性骨痂替代,骨膜下成骨细胞及软骨痂内成骨细胞阳性表达。脑损伤组3 d和7 d明显增厚的骨膜内层骨祖细胞、幼稚的软骨细胞胞浆内CGRP强阳性表达。CGRP表达的OD值变化:术后3 d,脑外伤组OD值增加,与骨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7 d脑外伤组OD值最高,达到高峰,维持2周,逐渐开始下降;术后28 d OD值降至骨折组水平(见表3)。单纯骨折组3 d弱阳性表达,7 d才出现阳性表达,2周达高峰,随后逐渐开始下降。表3  术后不同时限两组CGRP表达OD值变化

    3  讨    论

    3.1  脑损伤对骨折愈合速度和骨痂中CGRP分布的影响  本实验结果表明,脑损伤组早期血清中ALP较单纯骨折组高,说明成骨活性强;脑损伤组14、21 d骨痂量较多,说明脑损伤后可使骨痂形成增多;28 d后骨痂量减少,说明塑性快。本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内源性一氧化氮在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
    协同刺激因子B7在药物性间质性肾炎和I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选择性抑制剂对大鼠
    内毒素诱导的肝细胞及枯否细胞凋亡与肝
    胸腰段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热应激反应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影
    颅脑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概念问题
    外伤性上矢状窦中后2/3段损伤四例
    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与治疗(附19例报告
    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大鼠缺氧缺血
    常用化疗药物致兔耳缘静脉损伤实验观察
    有关颅脑损伤病人护理诊断临床应用探讨
    碘缺乏致智力损伤36篇文献的Meta分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