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损伤大鼠胫骨骨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改变 |
|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 以目标平均吸光度值为指标对所有标本切片的阳性信号进行量化。标本切片置于光镜下,每个切片选取8个视野,放大400倍后,在相同曝光条件下摄片,同时将图像输入计算机Motic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检测阳性目标平均吸光度。平均吸光度值表示阳性信号的强度。平均吸光度值越大则信号越强,说明着色越深,抗原浓度越大。
主要观察指标:骨折合并脑损伤组与骨折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CGR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平均吸光度值;骨折合并脑损伤组与骨折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ALP在血清中的浓度;组织形态学观察,骨痂面积的测量。
1.3 统计处理 运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分析,对相关指标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表示相比较的组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血清中ALP变化见表1。表1 不同损伤组大鼠各时间点ALP变化
2.2 X线片观察 将大鼠离体右侧胫骨干CR摄片,观察骨痂的连续性发现,各骨折组大鼠骨折端均未发现不愈合现象。骨折组骨折线清晰,骨痂量较少;脑外伤组骨性愈合较好,骨痂量较多,骨折线模糊。14、21 d骨痂图像分析(见表2),14、21 d脑损伤组骨痂面积比
单纯骨折组大(P<0.01);21、28 d骨痂面积比较,脑损伤组变化明显快于单纯骨折组,提示骨痂塑性快(P<0.01)。
2.3 组织学观察 胫骨骨折合并脑损伤组早期骨膜明显增厚,骨膜内层形成软骨细胞,纤维骨痂量较多;14 d纤维骨痂表2 两组骨痂面积测定结果 中的软骨细胞团增大,有的融合在一起,软骨内骨化少,骨膜下软骨细胞层增厚;21、28 d仍可见大量纤维骨痂和软骨骨痂,软骨细胞团周边有少量结构稀疏的编织骨形成,外骨膜下的软骨层尚未完全转变成编织骨。单纯骨折组骨膜反应轻,纤维骨痂量少,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并存,以前者为主。
2.4 免疫组织化学观察CGRP表达的时间变化规律 骨折3 d,纤维母细胞、间充质细胞、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均有阳性颗粒表达。骨折1周,骨痂主要由未完全机化的肉芽组织、软骨骨痂以及小量沿骨折端骨膜下形成的编织骨组成。阳性表达广泛出现于肉芽组织的成纤维细胞样和软骨细胞、间充质细胞中,也开始在骨折端下编织骨中的成骨细胞中出现。骨折第2周,软骨骨痂占据骨折区的大部,并有部分软骨细胞趋向肥大,阳性表达在成熟的软骨细胞中密集出现。骨折第4周,软骨细胞成熟、钙化,软骨骨痂基本被骨性骨痂替代,骨膜下成骨细胞及软骨痂内成骨细胞阳性表达。脑损伤组3 d和7 d明显增厚的骨膜内层骨祖细胞、幼稚的软骨细胞胞浆内CGRP强阳性表达。CGRP表达的OD值变化:术后3 d,脑外伤组OD值增加,与骨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7 d脑外伤组OD值最高,达到高峰,维持2周,逐渐开始下降;术后28 d OD值降至骨折组水平(见表3)。单纯骨折组3 d弱阳性表达,7 d才出现阳性表达,2周达高峰,随后逐渐开始下降。表3 术后不同时限两组CGRP表达OD值变化
3 讨 论
3.1 脑损伤对骨折愈合速度和骨痂中CGRP分布的影响 本实验结果表明,脑损伤组早期血清中ALP较单纯骨折组高,说明成骨活性强;脑损伤组14、21 d骨痂量较多,说明脑损伤后可使骨痂形成增多;28 d后骨痂量减少,说明塑性快。本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跟骨骨折的钢板内固定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踝关节骨折的分型和治疗进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