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骨骨折的钢板内固定治疗 |
|
平整。然后选择合适的钢板,预弯钢板与跟骨外侧面相服帖。钢板前垂直翼固定跟骨前部(跟骨骰骨端),上斜、中直和后垂直臂分别固定跟骨丘部、舌形骨块和结节部。固定载距突的螺钉应有10°左右的向心性倾斜[5],长度约4.0 cm。活动距下关节检查固定的牢固度与活动度,冲洗创面,用或不用橡皮片引流,逐层缝合切口,加压包扎伤足。
1.3 术后处理及结果 术后常规用抗生素,抬高患肢,不用外固定,不负重活动踝关节及足趾,2~3个月后据骨折愈合情况完全负重行走。本组34足术后X线检查,钢板、螺钉位置满意,骨折复位优良32足,2足复位改善稍差(以Bhler′s角及Gissane角恢复与否作为复位的依据)。无感染病例,跟部增宽、距下关节炎2 例,跟骨骨刺影响行走1 例,皮肤边缘坏死1 例,1 例伤口渗液1周,经换药后愈合。螺钉后退刺激皮肤不适1 例,跟垫处疼痛3 例但不影响功能。无内固定失败者。32 例获得长期随访(随访12~34个月,平均16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6]评价,并以每足为基数,全组优良率91%,其中Ⅰ型骨折优良率为100%,Ⅱ型骨折优良率为96%,Ⅲ型骨折优良率为67%。
2 讨 论
2.1 跟骨骨折的损伤机制及手术入路选择 跟骨为不规则的矩形体,前窄后宽,共有4个关节
面,即前、中、后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跟骨内密度不一,骨小梁排列特殊,后关节面上骨皮质负重量接近胫骨骨皮质,跟骨前、中部骨小梁相对稀疏,是血管进入髓腔的部分。跟骨借跗骨窦内坚强的距跟骨间韧带和内、外侧距跟韧带,以及其他附属韧带与距骨紧密相连。正常状态下,距下运动轴为偏心性,跟骨处于自然外翻位,距骨的前外侧突正好骑跨于跟骨的Gissane角上,跟骨的负重点位于下肢力线外侧。跟骨骨折多由轴向负荷所致,受力来自于剪切力和压缩力,从而产生两种基本的(也称原始的)骨折线,此两种受力的结合产生各式各样的骨折,而表现在外侧方移位最明显[1~7]。
跟骨骨折的手术入路分内、外侧或二者联合应用,根据骨折类型不同,手术入路选择亦不同,各有其优点。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扩大外侧入路较好,虽各学者采用的稍有差异,但大致类似于Eastwood[3]所描述的。报道的外侧钢板内固定疗效肯定,并且术中显露、整复距下关节比较容易,钢板塑形操作简单,固定强度可靠[3~7,9~12]。姚作宾等[8]通过跟骨血供状况的研究,也认为跟骨内侧面与拇展肌之间除有血管、神经、肌腱外,此面的骨膜动脉网发出较多分支经血管孔至骨内,故在跟骨手术时宜用外侧入路,以减少损伤,本组结果也说明了外侧入路较好。
2.2 跟骨骨折的钢板固定复位技巧 跟骨手术的目的在于整复距下、跟骰关节面,恢复跟骨体的长度、高度、宽度及Bhler′s角和Gissane角,以达到解剖复位,并给予可靠的固定。不同作者有各自经验[3~7,9,11],俞光荣等[9]认为,应先行后关节面、距下关节、Bhler′s角和Gissane角复位,然后整复跟骨的长度、高度和宽度。我们的经验是先行大体整复(即先恢复跟骨大体外形、长度、高度、宽度及Bhler′s角)。可采用跟骨横穿、纵穿克氏针牵拉复位作临时固定,以给后面安放钢板造成塑形固定的轮廓,然后逐一整复距下关节、跟骰关节面。Gissane角处(跟骨沟)骨折多为纵形、塌陷,甚至翻转,需小心撬拨、对合,直至恢复Gissane角至120°~145°,关节面平整。对于跟骨体增宽的恢复,关键在于抬高后关节面后,恰当用手法将外侧壁向内挤压复位(手内侧用力对抗),并纠正跟骨轴的外翻。跟骨体短缩的恢复,则通过向后向下牵引跟骨结节骨折块而复位。
术中由外侧向内钻入螺钉应非常小心,因为内侧血管、神经及肌腱紧贴跟骨内侧皮质,不宜过长,以免造成后期内侧“撞击综合征”[1~5]。对跟骨关节面复位后留下的骨间隙是否植骨意见不一。一些学者[3~5]认为骨移植能够对塌陷的关节面及骨块起到支持作用,并可刺激骨折早期愈合。而另一些学者[7,8~10]则认为跟骨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微创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合并同侧股骨中段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脑损伤大鼠胫骨骨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改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