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额叶肿瘤

位;肿瘤愈接近中线,则中动脉侧裂段前部向下移位变化愈小、愈轻。

视丘纹状体静脉与透明隔静脉可下移,静脉角变锐后移。大脑内静脉变短后移,曲度增大,呈驼峰状。

(3)额叶矢状窦旁及镰旁肿瘤

1)前后位像: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位,以上段较明显。胼周动脉下移。矢状窦旁肿瘤多见大脑镰征阳性。大脑镰旁肿瘤大脑镰征为阴性。胼周动脉上行分支移向对侧且牵直或呈弧形向同侧外下方移位。起于大脑镰游离缘的肿瘤可使同侧胼周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上行段向同侧外下移位,或两侧胼周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上行段彼此分离和下移。

2)侧位像:胼周动脉和胼缘动脉前段下移,走向变直,而胼胝体膝段曲度变锐。肿瘤偏前者,前动脉上行段膝部受压下移。胼缘动脉及其分支受压向下或向后移位,各分支呈弧形或牵直。肿瘤偏后者,胼周动脉近段和中段下移,胼缘动脉和胼周动脉分支各向前、后方移位,常呈弧形包绕肿瘤。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和曲管上臂以及大脑中动脉水平段、侧裂段和额顶升动脉可向后下或下方轻度移位。静脉角变小和大脑内静脉向后下或下方移位。

(4)额叶中部和后部肿瘤

1)前后位像:大脑前动脉大多数呈轻度圆弧形或方形向对侧移位。额极征可为阳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和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下移。中动脉水平段呈伸展状也向下移。侧裂段可向下外侧移位。肿瘤向内侵犯基底节时,豆纹动脉变直并向内侧移位。

2)侧位像: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向下移位,虹吸弯变扁。大脑中动脉水平段下移。侧裂段明显向后下或下移位。肿瘤位于额中部者,额顶升动脉前组分支,即眶额支和中央前回支明显向下或下后移位;后组分支,即中央回支和顶前支可拉直。肿瘤位于额叶后部者,前组和后组分支分别向前下和后下移位。侧裂动脉三角变扁且下移。肿瘤侵及基底节时,豆纹动脉各枝僵直。大脑内静脉向对侧移位,其前段及静脉角可向后上移位。基底静脉向下向内移位。

4.超声波  额叶肿瘤超声检查时,中线波可见有中等度向健侧移位。额极、额底肿瘤及双额肿瘤时,中线波无移位,但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瘤病理波。肿瘤压迫空间孔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可显示脑室波幅增大,侧脑室波与中线波间距离变大,可以此推测脑积水的程度。

5.脑电图  额叶肿瘤脑电图检查表现有下列特点:(1)局限性δ波的出现率较高约83%;(2)40%的呈现一侧性或双侧性阵发性单一节律性δ波,特别是额叶内侧面或基底面肿瘤较多;(3)单侧额叶肿瘤约有1/3对侧额部也有传播性δ波,但一般波幅较低,往往成为混合性δ波;背景的α波,在1/3的病例中表现正常,一般情况下,肿瘤位置愈靠前,α的异常就愈轻;(4)双侧额叶肿瘤,在双侧额部出现相互独立的多形性δ波为特点,肿瘤较大的一侧更明显。θ波、懒波出现范围较广。

6.脑CT检查  CT主要通过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密度对比和正常结构(如脑室)的移位和变形诊断颅内肿瘤。额叶肿瘤常

见为胶质瘤和脑膜瘤,一般显示密度较高;侧脑室前角常见受压变形。

【鉴别诊断】


额叶肿瘤一般病情发展比较缓慢,早期临床症状轻微,随着肿瘤的不断增大,其临床状逐渐增多加重,在详细询问病史、仔细全面检查的基础上,应注意同其能引起与额叶肿瘤类似症状的其它颅内疾病相鉴别。

(一)硬膜下血肿  额叶硬膜下血肿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多有明显的外伤史,在伤后不久或数月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局限性体征不明显,但精神症状较明显,少数病人可有癫痫发作。特别是慢性或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根据临床表现较难与肿瘤鉴别,常需借助于造影检查和CT检查方能明确诊断。额叶硬膜下血肿作颈动脉造影时,在前后位像上,大脑前动脉向对侧弧形移位,大脑中动脉下压并向内侧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并可见血管与颅骨内板间常有一半月状无血管区。CT对血肿的定位十分有用。

(二)额叶脓肿  额叶脓肿与肿瘤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相同,但脑脓肿多继发于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病灶,起病急,多有发热史,周围血像和脑脊液多形核白细胞增高。颈动脉造影的微血管-静脉期约有50%的脑脓肿可显示其壁呈现一均匀的不透光区,可视为脑脓肿的特征性改变。脑脓肿C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双额叶脑挫裂伤46例救治体会
    双额叶脑挫裂伤46例救治体会
    颞叶肿瘤
    顶叶肿瘤
    枕叶肿瘤
    前额叶在记忆中的作用  脑功能成像研究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