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迁延性昏迷


【概述】


      所谓迁延性昏迷,顾名思义是长期意识障碍对外界失去反应的状态。这类病人均属严重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脑干损伤或过久的脑缺血缺氧之后。由于脑干网状结构中维持醒觉状态的上行激动系统受到损害,使外界的兴奋不能顺利地传入活化大脑皮层,或因皮层神经细胞发生广泛的不可逆的变性和坏死,以致丧失大脑皮质的功能。故而,有人把这种情况又称为去皮质状态、无动性缄默、醒状昏迷或植物状态,甚至Jennett和Plum(1972)认为可以称作“寻求命名综合征”(A Syndrome in Search of a Name),这确实是一种很特殊的昏迷状态。据Jennett(1976)观察,严重脑外伤深昏迷的病人,如果眼球尚可游动,约有31%最终呈植物状态或死亡;若为眼球活动减少时,其中64%呈植物状态或死亡;若为眼球活动完全消失则高达95%。他还发现:这些患者如果对痛刺激只有回缩反应时,约有63%死亡或呈植物状态;如果仅有伸直反应或四肢完全地缓时,则高达83%。为何将植物人与死亡者相提并论呢?因为成为植物状态的人,事实上都是从死亡边缘拯救回来的,也可以说是从脑死亡中死里逃生。不言而喻,随着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治疗、护理和监护水平的提高,死亡率将会不断下降,但对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已达到相当范围和不可逆的程度时,作为植物状态生存下来的人却不会减少。


【诊断】


       迁延性昏迷的诊断主要依靠其特有的临床征象,同时,应结合伤情、昏迷时间及辅助性检查以便确诊。这类病人的脑电图检查常为重度异常,可以呈弥漫性的高慢波活动,或呈低波幅8~9Hzα样波,以前额和中央区为显,对声、光、疼痛、被动睁眼等刺激均无反应,又称α波昏迷;CT和MRI检查早期可见整个大脑半球、基底节及小脑白质区的广泛低密度或高信号改变,深部白质较明显,并沿脑回的白质伸延。有时在中脑和脑桥内显示出血、软化灶,但延髓往往完好。最后随着脑萎缩的发展,脑沟和脑池加宽,脑室系统亦有所扩大。

【治疗措施】


      对迁延性昏迷主要在于预防,一旦发生,尚无治疗良策。据国内个别报道,植物状态1~2年甚至长达12年后仍有恢复的病例,堪称奇迹。不过对这类病人不应抱消极态度,应该予以认真治疗、精心护理,以期有所恢复。

首先是加强颅脑外伤初期的处理,尽早采取措施避免发生严重的脑缺血、缺氧,及时排除颅内血肿,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治高热、抽搐,保证气道通畅,在监护病室的条件下,严密监测颅内压和血气值,勿使颅内压超过4kPa(30mmHg),维持血PaO2在9.3kPa(70mmHg)以上,PaCO2在3.3~4.6kPa(25~35mmHg)之间。必要时应给予气管切开、过度换气、降温及巴以妥治疗以保护脑细胞等等,务必保持病人内外环境的平衡,防止一切可能发生的合并症,使病情尽快趋于稳定。

其二,及时给予促神经营养和代谢活化剂或苏醒剂。这些药物中有一类属人体内源性的,如三磷酸腺苷(ATP)、辅酶A(Co-A)、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谷氨酸(Glutamic Acid)、谷酰胺(Glutamine)、r-氨酪酸(GABA)、维生素B6(Pyridoxine)、琥珀酸平醛(SSA)及胞二磷胆碱(CDP-choline),均对脑组织代谢有重要作用,投予其中一种药物即能在脑内转化成其他分子,故可任意选用,都有异曲同工之效。给药方法是:ATP20mg加Co-A50u加胰岛素4u/d溶于葡萄糖液中滴注;Cytochrome C15~30mg/d滴注;Aceglulamidum1~3g/d滴注;GABA1~4g-d滴注;Pyridoxine50~100mg/d滴注;CDP-choline250~500mg/d滴注;另外,神经生长因子(NGF)对防止脑外伤后神经元死亡亦有明显效果常用量为4ml/d肌注。另一类药物系外源性具有促进神经元氧化还原的代谢作用,常用有:氯酯醒(Meclofenoxin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新生儿母乳性迁延性黄疸的抚触护理研究
    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并假性心肌梗
    开颅术后高糖高渗非酮性昏迷病人的观察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