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5~0.2mm直径)4~5cm长,用铜丝导引套针刺入窦壁膨隆处。然后将铜丝连续插入1cm左右,至有阻力时剪断,另换其他有震颤或膨隆部位再行穿刺插入铜丝,直至海绵窦平服、坚实、震颤消失为止。

二. 血管内栓塞治疗:系通过血管直接注入栓子或采用介入神经放射学,通过特殊导管栓塞瘘口。后者是70年代以来最简单、可靠的方法,治愈率高达90%以上。因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技巧,故短期内尚难普遍推广。下面简单地介绍颈内动脉栓子注入术及可脱性球囊栓塞术两种方法,以供参考。

1.颈内动脉栓子注入术:即经颈部暴露颈内动脉,在暂时阻断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情况下,于颈外动脉起端处作小切口,将稍小于颈内动脉横径的肌肉栓,用剥离子推入颈内动脉,然后夹闭颈外动脉切口之近心端,开放颈总和颈内动脉,则肌栓被冲至瘘孔区。如此重复2~3次常能堵塞瘘孔。由于此法有闭塞颈内动脉或肌栓逸人远端之弊,现已少用。亦有人采用放风筝的方法,用尼龙单丝缚住肌肉栓,并夹一根夹作标记,将肌栓放入颈内动脉后,在尼龙丝的控制下,用X线透视调整肌栓的位置直至满意为止。然后将尼龙丝固定在血管外的软组织上,如常缝合颈外动脉切口及颈部切口。

2.可脱性球囊栓塞法:通过股动脉逆行插管,在X线透视下将特制的导引导管插入患侧颈内动脉,然后选择合适的可脱性球囊导管,经导引管插至瘘口部位,注射少量造影剂使球囊呈半充盈状态,以便血流将球囊冲出瘘口。当确认球囊位于海绵窦内之后,用等渗碘水造影剂缓缓充满球囊至杂音消失、海绵窦不复显影而颈内动脉血流保持通畅时止,最后轻轻持续牵拉球囊显微导管,使球囊自动与Teflon导管分离。术毕,退出导管,穿刺处压迫10~20分钟以防局部血肿形成。

【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一旦破入海绵窦内,不仅因受损动脉的血液直接流入静脉系统形成短路循环,引起所有汇入海绵窦的静脉怒张,而且由于瘘口的盗血,使颈内动脉所属各支血液逆流,造成有关的脑域缺血,严重时可出现脑机能损害和颅内压增高,甚至因动静脉瘘大量分流而致代偿性心脏扩大。有时出血经颅底骨折缝流入蝶窦,可引起致命的大量鼻衄。若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则将导致急性颅内高压,终因脑疝而死亡。

典型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首发症状,多为病人自己听到的连续性杂音,随心脏的收缩而增强,日夜搅扰,难以安宁,由于眼静脉、蝶顶窦、外侧裂及基底静脉回流受阻,随之于伤后24小时之内,即有患侧眼球结合膜充血水肿、外翻,眼球前突并伴有与心跳一致的搏动。此时在患侧眼眶、颞窝、额部等处听诊,可获吹风样杂音及猫喘样震颤。约有70%的病人眼球运动受限,特别是外展神经和动眼神经的受累,可引起复视,严重时可导致结合膜炎、角膜溃疡、眼球受压青光眼及视神经萎缩,甚至失明。偶尔病人有三叉神经眼支症状,如患侧额颞、眶部疼痛或前额皮肤感觉障碍及角膜反射减弱。此外,尚有部分病人,可因海绵窦间较大,两侧交通甚易,而有出现双侧眼部的症状和体征者。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外伤性上矢状窦中后2/3段损伤四例
    9 1C3分子抑制杀伤性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创伤性脑水肿的在体研究
    微创穿刺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
    IL 1与创伤性脑水肿的关系
    腹腔镜在闭合性腹部外伤中的应用
    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肾出血
    重型脑外伤后脑积水24例
    产伤性肛门括约肌损伤的诊治进展
    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指数在I
    创伤性肝破裂91例
    活血定痛胶囊治疗外伤性顽固性头痛180
    创伤性休克及复苏后肠粘膜免疫功能的改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