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AO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 |
|
【摘要】 目的 总结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的临床经验,探讨其优点及手术要点。方法 分析2004年5月至2006年12月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的24 例膝关节周围骨折。胫骨近端骨折16 例,股骨远端骨折8 例。术后每2个月随访一次,观察骨折愈合进程。结果 全组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6~19个月),1 例于10月复查时发现骨折处已有骨痂形成,但近端4枚锁钉中最近端1枚已断裂,其余3枚已拔起;1 例股骨远端骨缺损患者于术后11月行二期植骨,术后19月随访已骨愈合。其余病例骨折均获得愈合,无钢板断裂、关节面复位丢失发生。结论 微创内固定系统对于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优点,是目前治疗该类骨折的最佳选择之一。
【关键词】 微创内固定系统;膝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术
膝关节周围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髁上骨折和胫骨近端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既往手术治疗并发症高,愈合率低,治疗比较棘手。自AO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问世后,该类骨折的疗效得以大大改善。我科于2004年5月至2006年12月应用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24 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 例,男15 例,女9 例;年龄35~68 岁。胫骨近端骨折16 例,股骨远端骨折8 例。受伤原因:车祸伤19 例,重物压伤4 例,高处坠伤1 例。开放骨折9 例。AO分型:33A2型3 例,33A3型2 例,33C2型2 例,33C3型1 例,41A3型6 例,41C2型7 例41C3型3 例。
1.2 手术方法
1.2.1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方法 腰麻,平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使用膝枕,保持患肢屈髋25°~35°、屈膝30°~45°。采用胫骨外侧平台的斜切口(一般5~10 cm),显露塌陷胫骨平台外侧,于平台下方开骨窗,以骨刀将塌陷骨块复位、植骨,克氏针临时固定,恢复关节面解剖。然后牵引复位,将瞄准器上的接骨板沿骨干方向插入,C型臂机下透视观察复位情况及接骨板与骨干位置。调整到合适位置后,近端用克氏针临时固定,然后于最远端在导向器的引导下打入克氏针临时固定,再于远端第2或3孔打入Pulling钉进行复位,使接骨板与骨干较帖服,透视下确认骨折位置好,钢板与骨干较帖服,先于胫骨平台端按测得螺钉长短打入3~4枚螺钉,再于骨折远端打入3~4枚单皮质螺钉,透视确认位置良好,冲洗创口,闭合切口。
1.2.2 股骨远端骨折手术方法 腰麻,平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使用膝枕,保持患肢屈髋25°~35°、屈膝30°~45°。于髌前外侧作纵行切口,直接切开皮肤、皮下、侧副韧带至股骨髁,充分暴露股骨髁间骨折,完成关节内骨折的复位和临时固定。累及干骺端的骨折通过牵引复位并以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透视确认位置良好,插入LISS接骨板,先用克氏针将钢板与股骨髁及干部临时固定,打入Pulling钉进行复位,再次透视确认后分别于骨折远端和近端打入4枚锁定螺钉固定。彻底冲洗伤口,依次缝合关节囊、髂胫束、皮下和皮肤。
1.2.3 术后处理 全部病例术后均无须任何外固定或制动,3~4 d后开始用CPM仪器进行患膝关节被动活动,6~8周开始患肢部分负重练习。术后每2个月复诊摄片,医生根据骨折类型及摄片情况指导做进一步的康复训练。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椎间隙冲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意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病灶清除结合碘伏纱布填塞治疗慢性骨髓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