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间隙冲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意义 |
|
缓解。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越来越多,在腰腿疼痛患者中,约有20%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影响患者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20世纪60年代,自Smith采用化学溶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来,有许多微创方法治疗该病,如化学溶核、经皮切吸、激光气化消融、臭氧椎间隙注射等。各项手术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每项技术均有其严格的适应证及局限性。如经皮切吸易存在死角,不能完全清除髓核,不能完全直接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致压物,特别是对严重椎间盘突出或者髓核脱出者,无能为力。激光减压仅适用于保守治疗1个月无效的单侧椎间盘突出者。对严重椎间盘突出、髓核脱出者及侧隐窝狭窄者,则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开放式手术或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对治疗这些严重椎间盘突出有其优势。但是髓核摘除术后,残余髓核所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则不断释放到椎管内,导致神经根功能受损,症状不能缓解或消失。髓核发生病变后,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刺激神经根,已被国内外骨科工作者广泛研究并证实。动物模型研究已经观察到在硬膜外应用自身髓核,在没有机械压力的条件下,可诱导邻近的神经根结构和功能改变[1~4]。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情况有关:髓核对神经轴突有直接的神经毒性作用[2],髓核内化学成分诱导模型动物神经根的血管栓塞[3,5],髓核内成分导致神经根内血液瘀滞、血流障碍。实验研究表明,炎性反应可能与髓核诱发神经根损害有关,髓核作用于神经根产生痛感,尤其是在神经根受到机械刺激下更为明显[6~8]。肌电图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查,对腰骶神经根损害的诊断准确率高,敏感性好,不出现假阳性,已被临床普遍接受并广泛采用。纤维环破裂部位及其对应的下肢痛有正相关性,提示髓核内化学物质流出作用于相邻的神经根,并损害神经根,导致对应的下肢痛。髓核内化学物质的刺激可降低神经根痛阈,使其处于致敏状态,在外加机械刺激下,呈现更加剧烈的根性痛。如局麻手术在摘除髓核时,仅轻轻触及神经根即引起剧烈的下肢痛,并引起相应的肌肉收缩反应。病变髓核释放出大量的炎性化学物质,沿纤维环破裂处流出,并作用于相邻的神经根产生化学性神经根炎。我们也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发现,同一患者在早期椎间盘突出时,表现出腰疼及下肢麻木或疼痛;在腰部受到外力作用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时,患者往往表现出臀部酸痛,同侧下肢与神经根相应区域疼痛(根性痛)。此现象也说明髓核内化学物质对神经根有损害作用。临床上还遇到一部分患者腰腿痛与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相似,但影像学检查并不提示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造影可见造影剂沿纤维环破裂处流出进入椎管,这种现象可能与纤维环隐性破裂,髓核中化学物质流出作用于神经根有关。总之,髓核内存在致神经根损害的化学物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采用髓核摘除加椎间隙冲洗,不但从根本上解除了神经根的机械刺激物,同时也去除椎间隙残存的髓核组织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消除了化学刺激因素,故术后患者腰腿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可见椎间隙冲洗在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它简单、易行,不额外增加经济负担,同时也能预防椎间隙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McCarron RF,Wimpee MW,Hudkins PG,et al.The inflammatory effect of nucleus pulposus:a possible elemen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lowback pain[J].Spine,1987,12(18):760764.
[2]Olmarker K,Rydevik B,Norbdorg C.Autologous nucleus pulposus induces neurophysiologic and histologic changes in porcine cauda equina never roots[J].Spine,1993,18(14):14251432.
[3]Kayama S,Konno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带血管阔筋膜张肌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通过AO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