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 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
|
中的情况。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手术入路可以达到所有骨折类型的有效复位,所以术前分析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髋臼骨折手术入路有:髂腹股沟入路,KL入路(KocherLangenbeck入路),扩展的髂股入路,前后联合入路,髂股入路,“Y”型入路,改良的后侧入路等。根据髋臼骨折类型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尽管手术入路多种多样,但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在充分显露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选择损伤小并发症少的手术入路。后柱后壁骨折患者采用KL入路,前柱前壁骨折常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横型骨折大部分适用KL入路,如果复位困难可采用扩展的髂股入路,横型合并后壁骨折可采用KL入路,前柱或前壁合并后半横型骨折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双柱骨折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对于严重的双柱骨折或陈旧性骨折可采用联合入路。
3.4 髋臼骨折的复位及固定 髋臼骨折的复位是整个手术的关键,复位结果与手术技巧、骨折类型有关,也和伤后至手术时间有关,并且直接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解剖型重建钢板具有可塑
性,可充分预弯来适应髋臼部位的特殊形态。精确解剖复位后,骨折愈合时间缩短,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概率大大下降,有了坚强的内固定,可尽早功能锻炼恢复关节的负重及运动功能。
3.5 并发症的防治 异位骨化:李荣群等[12]认为,髋臼骨折术后发病率可达7%~10%,其高危因素为:a)选择扩展的骼股手术入路;b)术中发现股骨头骨折、坐骨神经损伤或关节内游离骨块;c)“T”型骨折;d)合并胸腹联合伤者。我们认为,对于异位骨化的预防应侧重于:a)把握手术的时机及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b)术中尽量减少对骨膜的剥离及组织损伤;c)术后留置多条引流管逐层引流;d)对高危人群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随着技术的成熟及医师经验的不断积累,其发生率不断降低。Letournel早期经骼腹股沟入路手术,深部感染率达13%,但后期感染率很快降至5%。
股骨头坏死:据文献报道[13],在髋臼骨折中,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为6.4%,当合并股骨头后脱位时,其坏死率可达17%,其中患者年龄、损伤程度及复位时限是影响发病率的关键。
创伤性关节炎:骨折复位不良是导致载荷传导紊乱、应力分布异常,进而造成关节软骨退变的直接因素。
对髋臼骨折,尤其是有移位的髋臼骨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时机应在伤后2周内,同时术前应进行骨牵引术,以利术中复位。手术治疗不仅可以提高复位率,还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4 结 论
对髋臼骨折病人,行胫骨结节骨牵引较股骨髋牵引更容易复位,尽早手术对病人有利。根据简单前后柱骨折分类,确定手术切口,对较为复杂的髋臼骨折应采用Kocherlangenbeck与骼腹股沟联合入路,而不必勉强在一个手术入路内完成难度较大的手术。前后柱复位次序以优先复位移位明显和大骨折块髋臼柱为佳。术中明确前柱显露为三角形、后柱显露为四边形,对称使用复位钳,正确放置钢板和置入螺钉,对复位和固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仁忠.18例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J].实用临床医学,2007,6(7):4142.〖1〗[2] Letournel E.Acetabular fractures: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J].Clin Orthop,1980,(151):81106.〖1〗[3] Matta JM.Operative treat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through the ilioinguinal approach:a 10year perspective[J].Clin Orthop,1994,(305):1019.〖1〗[4] Matta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创伤性下颈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骨折不愈合的医源性因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