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伤性下颈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
|
【摘要】 目的 探讨创伤性下颈椎不稳的外科术式选择及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34 例创伤性下颈椎不稳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压缩型骨折脱位13 例,颈椎爆裂性骨折脱位9 例,单侧小关节脱位2 例,双侧小关节脱位10 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6 例,B级8 例,C级12 例,D级5 例,E级3 例。其中单纯颈椎前路钢板固定28 例,单纯后路侧块钢板固定3 例,前后路联合固定3 例。结果 随访4~25个月,平均11.2个月,植骨于术后3~4个月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和骨不连发生。94.1%患者术后获得完全复位,术后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无丢失,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无恢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一定恢复,平均Frankel分级提高1~2级。结论 采用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大部份的病例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根据颈椎损伤机制、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创伤性 下颈椎不稳 手术治疗
颈椎不稳主要由创伤、退变、肿瘤、炎症、畸形及医源性等因素引起,创伤引起的下颈椎不稳在临床上最为多见。下颈椎不稳是一种影响脊髓功能甚至危及生命的严重损伤,工业、交通、军事训练和体育活动中颈椎骨折脱位造成的颈椎不稳日益增多。随着内固定材料和技术的发展,手术广泛应用于下颈椎不稳的治疗,目的在于恢复颈椎的正常序列,重建颈椎的曲度和高度,维持颈椎的稳定,保护脊髓的功能[1~3]。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创伤性下颈椎不稳34 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4 例,男26 例,女8 例;年龄23~60 岁,平均38 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10 d,平均3.2 d。致伤原因:车祸伤22 例,高处坠落伤8 例,重物压伤4 例。颈椎损伤类型:压缩型骨折脱位13 例,爆裂性骨折脱位9 例,单侧小关节脱位2 例,双侧小关节脱位10 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6 例,B级8 例,C级12 例,D级5 例,E级3 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处理 术前颅骨或枕颌带牵引,8 h内的脊髓损伤予以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1.2.2 手术方法 颈前路治疗28 例、后路3 例、前后路联合3 例,取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以颈前路为例:气管内插管全麻,仰卧位,肩背部略垫高。取右侧胸锁乳突肌内缘斜切口,显露损伤椎体及其上下各一椎体前方,沿颈动脉鞘和内脏鞘之间进入达椎体前,C型臂X线机床边透视定位确定损伤节段。先于伤椎上下椎体置入牵开器螺钉,安放牵开器,调节其张力,使椎间丢失高度或颈椎生理曲度得以恢复,然后切除相邻椎间盘,再用咬骨钳以两侧颈长肌内侧缘为界将伤椎大部咬除。椎体后缘骨皮质采用微型电钻磨除或用刮匙及长喙状咬骨钳咬除,此时减压槽呈长方形状,在牵开器维持状态下,根据骨槽长度,取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其中4 例未取髂骨,采用钛网充填减压的椎体松质骨植骨。去除牵开器,选择适当长度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常规内固定。
1.2.3 术后处理 术后用激素和脱水药[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外固定器治疗肱骨骨折愈合前钢板周围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96 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