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椎管肿瘤Asazuma分型对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 |
|
入路、前方入路及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见表1)。表1 13 例颈椎管哑铃形肿瘤患者的分型及手术入路后方入路,一般情况下采用后中线入路。俯卧位,取后正中直切口,常规显露病灶上下各一椎板。以肿瘤为中心,咬除患侧椎板、椎板间黄韧带及小关节,充分显露肿瘤的边界,彻底显露椎管、减压。肿瘤椎管内部分超过中线,则需分离健侧椎旁肌肉并咬除病变节段的棘突,以利充分显露肿瘤和减少过度牵拉造成脊髓损伤。在硬膜囊中央纵行切开硬脊膜并用吊线牵引,必要时可沿肿瘤向外侧横行切开,探查瘤体位置,分离瘤体与硬脊膜黏连,分离出穿过瘤体的神经纤维。若神经根与肿瘤黏连很重,可作肿瘤囊内切除。突入椎体内的肿瘤,一般为分叶状,周围有假包膜,可用刮匙刮除。
前方入路,一般采取右侧L型切口或横切口,根据病变节段的高低,确定切口的位置。分离颈深筋膜,从颈动脉鞘与颈内脏鞘间隙进入,必要时切断颈长肌,充分显露肿瘤侵犯的椎体及椎旁肿瘤组织。仔细分离、清除肿瘤组织,注意喉返神经、椎动脉及甲状腺下动脉的保护。本组2 例患者术前颈部动脉MRA检查显示患侧椎动脉闭合,术中见椎动脉被肿瘤包裹,故给予椎动脉缝扎、切断,以完整切除瘤体。
肿瘤切除后要彻底止血,本组术中用明胶海绵、脑棉或止血纱布压迫止血,达到满意效果
,切忌盲目电凝,以免误伤椎动脉及其他重要组织。唤醒试验见双下肢活动好后,间断缝合硬脊膜,硬脊膜和切开的袖鞘均应严密缝合。根据后路椎板切除范围和椎弓根是否切除等影响脊柱稳定性的因素,决定是否进行脊柱稳定性重建。本组7 例肿瘤切除后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2 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椎体次全切植骨加内固定术,2 例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
术后常规给予脱水、激素、抗生素治疗,常规颈托保护制动3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症状、体征等变化。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影像学复查以了解肿瘤切除后脊柱脊髓情况、病变节段脊柱稳定性、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
3 结 果
本组病例肿瘤完全切除11 例(84.6%),部分切除2 例(15.4%)。术后病理诊断均为神经鞘瘤。3 例患者术中同时切除宿主神经根,未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2 例瘤侧椎动脉缝扎。10 例一期内固定、植骨融合。随访3个月至3年,平均16个月。参考Epstern标准评价疗效,优: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良:症状明显减轻,能够维持正常生活和从事轻体力劳动;可:症状减轻,生活不能自理;差: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本组优8 例,良4 例,可1 例,优良率92.3%。1 例术后出现上肢肌力减退、麻木症状加重,经脱水和营养神经药物、高压氧治疗后,肌力恢复正常,麻木感基本消失。
典型病例1,女性患者,54 岁,C2~3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术前术后影像资料见图2~6;
典型病例2,女性患者,64 岁,C4~5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术前术后影像资料见图7~12。
图2 术前MRI显示瘤体从椎间孔向椎旁延伸
4 讨 论
4.1 哑铃形椎管肿瘤的诊断 哑铃形椎管内肿瘤多为髓外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根性疼痛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其次为运动及感觉障碍。髓外肿瘤活动性大,尤其当肿瘤破坏椎管图3 术前MRI显示瘤体累及C3椎体
图4 CT示C3椎体部分破坏
图5 MRA示瘤侧C2~3平面椎动脉受压图6 术后X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经椎弓根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外固定器治疗肱骨骨折愈合前钢板周围骨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