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内固定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 |
|
【关键词】 骨折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应急反应迟钝,自我保护能力差,再加上骨量的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逐年增加,股骨粗隆间骨折也成为老年常见的损伤之一,保守治疗各种并发症及病死率均高,故近年来国内倾向于手术内固定治疗。在1996年7月到2007年8月间,笔者应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98 例,分析了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8 例中男63 例,女35 例;年龄65~85 岁,平均71.5 岁。伴有内科疾病74 例,占75.5%;伴有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缓的12 例。骨折按照Evan分型,Ⅰ型32 例,Ⅱ型36 例,Ⅲ型20 例,Ⅳ型5 例,Ⅴ型5 例。其中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39 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59 例。
2 手术方法
2.1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 在X线透视下,用Whitman法使骨折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局部麻醉,在X线引导下于大转子下方6~8 cm处向股骨头方向钻入直径为3.5 mm的骨圆针3~4枚,使针尖位于股骨头软骨下0.5~1.0 cm,紧贴皮肤剪除皮外的钢针,针尾埋于阔筋膜下,无菌敷料包扎。平均时间为30 min(30~40 min),平均出血30 mL。术后患肢外展轻度内旋位皮牵引或穿防旋“丁”字鞋1个月,术后次日开始练习股四头肌收缩及稍屈膝屈髋活动,1.5个月扶双拐下床患足不负重练习,根据骨折愈合情况6个月后逐渐负重行走,10~16个月骨折坚强愈合后去除钢针。
2.2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 平卧位,采用硬膜外麻醉,患侧垫高,取髋关节外侧切口,暴露股骨基底部及肌骨干上部,先牵引下肢,直视下复位后再依次打入导针扩孔置入135°动力髋螺钉及钢板,使钢板和股骨紧密相贴,再上紧螺钉,小粗隆尽量复位,必要时可用拉力螺钉复位并固定。平均手术时间为60 min(45~90 min),平均出血250 mL(150~600 mL),有5 例病人输血400 mL,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待手术反应消失后即可在床上作患侧膝髋关节伸屈活动,并作增强肌力练习,3周后可扶双拐行走,每月摄片,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逐步负重行走,对于不稳定的类型需避免过度活动,在愈合后方可负重行走。
3 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2年,根据病人的功能恢复与自主症状情况,疗效可分为优、良、可、差4级[1]。优:骨折愈合,髋部无疼痛,骨关节活动恢复到伤前状况;良:骨折愈合髋部偶有疼痛,骨关节活动大部分恢复到伤前状况;可:骨折愈合,有轻度的髋内翻,骨关节活动受限,有时疼痛;差:骨折畸形愈合或未愈合,髋部疼痛不能下床活动。依此标准对上述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两种手术方法疗效比较(例)
手术方法优良可差疗效优良率(%)动力髋螺钉5044191.5多枚斯氏针2962289.7
4 讨 论
4.1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 中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下降,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骨脆性增加,骨皮质变薄应力下降,在轻度外力作用下极易发生骨折。采用保守治疗,因长期卧床而发生的肺部感染、褥疮、泌尿系统感染[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人肱骨外科颈骨折15例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股骨交锁髓钉瞄准器术中变形移位原因及对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