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人肱骨外科颈骨折15例体会 |
|
[论文关键词]肱骨外科颈骨折;老年人;内固定:手术疗效
[论文摘要]目的:评价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人肱骨外科颈骨折15例,年龄53~90岁,平均随访6个月(5~12个月)。结果:术后无伤口感染,无骨折不愈合或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为术后1.5~3个月,平均2个月,按照Neer’s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肩关节功能优13例,良2例。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对老年人肱骨外科颈骨折固定牢靠,疗效满意,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常见的近关节处骨折,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因素导致骨折发生率增加,愈合欠佳,为临床治疗带来困难。保守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手术也是必要的手段。因此,探讨有效的内固定方法,是许多学者共同的愿望。我院自2004年6月~2007年9月共收治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患者46例,其中应用AO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治疗老年人肱骨外科颈骨折1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例中,男6例,女9例;年龄51~90岁,平均68岁:均为新鲜骨折:其中内收型7例,外展型8例。 1.2 骨折分类 按Neer分类法,Ⅱ型2例,Ⅲ型2例,Ⅳ型5例,V型4例,Ⅵ型2例。 1.3 手术方法 手术方法完全遵循AO锁定加压接骨板LCP的原则,患者取仰卧位,患肩抬高。臂丛麻醉,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牵开肌肉,必要时分离部分三角肌前部肌肉,不需剥离骨膜,清除血肿及碎骨片,复位骨折,使用克氏针对骨折的复位进行暂时的固定以后,可以在肱骨四部分骨折的冈上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部穿引缝合线,在放置接骨板以前先将缝合物穿过接骨板近端的缝合孔,接骨板固定以后,再将缝合线紧紧地固定于接骨板。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安放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cm,结节间沟后1cm,放置导向装置及LCP钻头导向器。钻孔,锁定螺钉,有肩袖损伤,则行相应修复,合并肩关节脱位或半脱位者视情况做关节囊修补,活动肩关节无碍,冲洗后关闭切口。术后不用外固定,1~2d即开始功能锻炼,每周门诊复查,指导康复锻炼。 2 结果 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7个月~2年,平均4个月。疗效标准采用Neer的百分制评定标准,术后总评分在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本组中优13例,良2例。 3 讨论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cm处,此处为松质骨与皮质骨的交界处,容易发生骨折。过去手术治疗内固定方法有克氏针、张力带钢丝、三叶草钢板或T型钢板,由于肱骨头内为松质骨,交叉克氏针固定,虽能防止眩骨头的旋转,但存在固定不牢的问题;普通三叶钢板固定同样存在着上述问题;加压螺丝钉虽然固定牢固,但因肱骨头为松质骨,随着时间推移亦难以防止肱骨头的旋转。综上所述,传统的内固定方式存在着固定不牢的问题,给早期活动造成一定的困难,不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传统的钢板与骨面紧贴,板下骨质血供遭到相当的破坏,对骨愈合不利。锁定钢板为接骨板固定创伤骨折(尤其是邻近关节干骺端骨折和骨质疏松患者)提供了较为理想的临床解决方法。根据AO新内固定原则(解剖复位、相对稳定、保护血供、早期锻炼)结合肱骨近端局部解剖特点、损伤的病理改变和手术目的,AO/ASIF设计出的锁定钢板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尤其是复杂骨折,取得了良好效果。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特别适用于骨质疏松患者的内固定。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锁定钢板具有以下优点:①根据肱骨近端解剖形状设计,无需进行接骨板预弯,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软组织的刺激,降低了骨膜损伤,保留了骨折区的血供,并且可以通过接骨板整复移位的骨折,无需对钢板进行精确的塑形。螺丝钉与钢板形成植入体内的外固定,钢板和骨面不产生压力,降低了对骨膜损伤,保留了骨折区的血供。②螺丝钉与钢板锁定,松动的发生串低。③接骨板近端带有缝合孔,可以在肱骨近端结节的肌腱部位使用缝合线进行缝合,以维持复位术固定(如肱骨近端的三或四部分骨折),[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头皮针刺配合按摩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两种内固定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