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见表1。典型PVEP波形图见图7。 2.5 对比度对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在记录过程中,我们还观察了在0.02 cpd方格大小下,不同对比度(97%、60%、30%)对PVEP的影响。当对比度从97%下降到30%时,P1波的潜伏期延长。在对比度为97%和60%时,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比度30%与97%、60%分别比较,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8)。P1波振幅随着对比度的增加而增大,任意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9)。
2.6 通频带对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5~50 Hz条件下的通频带,在此条件下,波形干扰小,波形趋势较明显。通频带为1~100 Hz时,棘波较多,干扰信号较大,信噪比差。
2.7 麻醉对诱发电位的影响 我们观察了使用速眠新Ⅱ注射液(0.8 ml/kg,解放军农牧大学兽医研究所)麻醉前后豚鼠的PVEP及明适应10 min的FVEP的变化。在相同空间频率下,麻醉前可稳定地引出PVEP图形
,麻醉后未观察到明显的PVEP图形(见图10)。但是,FVEP麻醉前后波形无明显改变(见图11)。 3 讨论
PVEP是由光栅条纹或棋盘方格等图像刺激诱发、在大脑皮质视觉中枢产生的生物电。从本质上讲, 属于通过信号平均技术与叠加技术从在头皮记录的脑电图中提取出的诱发电位,反映了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到大脑皮质视觉中枢信号的传递过程[7],一般认为PVEP的P100潜伏期的长短反映了神经传导途径中是否有阻滞,振幅主要反映视网膜后极部的感受机能,同时也受中枢传导功能的影响。PVEP检查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用处,尤其是对视神经炎、白内障、青光眼的诊断以及司法鉴定有着突出的作用。但是PVEP信号的振幅很小, 极易受到心电、肌电的干扰,同时由于PVEP对受检者固视有要求,国内外文献关于动物PVEP报道的比较少,主要限于猴子[2,8-9]、猫[10]、家兔[11]等,限制了对PVEP进一步的研究,尤其在啮齿动物中,尚少见有关PVEP的报道。
豚鼠属啮齿类动物,但与大鼠和小鼠不同,它是晚成熟动物,妊娠期达68~69 d,胚胎在母体发育完全,出生时即已长成,眼睛已睁开[12]。同人眼一样,在妊娠期豚鼠视网膜即有大量的杆体外节形成,待感光细胞外节发育形成前,丛状层已经形成。其视网膜上视锥细胞多于一般啮齿动物(Cone rich),与人类有着较为相似的视椎、视杆细胞比例[12-13],且成熟时间与人类相似[14]。在明适应中,豚鼠和人眼在组织学以及生理学上有高度的一致性[12]。因此,许多学者认为豚鼠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视觉研究的模型动物[15]。
在视觉传导通路中,我们选择枕部视皮层(V17)作为记录电极(前囟门后10 mm),因为这个部位可以接受到更多的双眼相互作用的信号[16]。由于双眼视觉信号都传到视中枢,为了减少对被测眼的干扰,我们遮蔽另一只眼,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尽量保持外界环境的安静,以减少对豚鼠的惊吓,最大程度地减少干扰信号。
在不同空间频率下,我们发现空间频率小于0.5 cpd时,P1潜伏期无明显延长,大于0.5 cpd时潜伏期延长明显,结果与Rimmer 等[17]报道的关于人在不同空间频率下P100变化规律相似,由此推测豚鼠的前视觉通路也可能对空间频率有依赖性。
视觉对灰度的鉴别主要是靠视杆细胞,而对颜色的鉴别主要是取决于视锥细胞的种类。豚鼠视网膜感光细胞主要是大量的视杆细胞和少部分视锥细胞[8-9],所以对黑白棋方格反应的PVEP振幅比其他颜色要明显。人类视锥细胞可分为短波长(S-cone)、中波长(M-cone)和长波长(L-cone)的锥体细胞,分别对蓝、绿和红光敏感。因此,人是三元色动物。Jacobs等[18]和Juliet等[19]研究发现豚鼠视锥只有两个吸收峰值,分别是λmax400 nm和λmax530 nm,因此豚鼠只有短、中波长的视锥细胞,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