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坐标轴上的X值和Y值,并自动调整,从而确保激光切削的精确性。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均不符合正态性,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R表示,两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用卡方(x2)检验。
2 结果
2.1 术中瞳孔中心移位结果
2.1.1 瞳孔中心移位的分布 术中565眼全部发生瞳孔中心移位,左眼:282眼(9眼位于坐标轴上),右眼:283眼(3眼位于坐标轴上),见表1、图1和图2。
①垂直方向:双眼瞳孔中心移位均以上方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左眼:x2=8.697,P<0.01;右眼:x2=11.309,P<0.01)。
②水平方向:双眼瞳孔中心移位均以鼻侧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左眼:x2=298.34,P<0.01;右眼:x2=52.274,P<0.01)。
③象限分布:双眼瞳孔中心移位在四个象限及坐标轴上的分布,见表2。
2.1.2 瞳孔中心移位距离 移位距离是指瞳孔中心偏离坐标轴中心点的距离。计算方法:移位距离=/x2+y2。右眼X轴移位0~0.50 mm,Y轴移位0.01~0.50 mm,移位距离0.06~0.51 mm。左眼X轴移位0~0.50 mm,Y轴移位0~0.50 mm,移位距离0.03~0.71 mm。左眼与右眼的瞳孔中心移位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1.3 双眼瞳孔中心移位距离与眼数的分布 565眼中,423眼(75.1%)眼瞳孔中心移位大于0.20 mm,304眼(53.8%)大于0.30 mm,209眼(37.1%)大于0.40 mm,表明术中瞳孔中心移位现象普遍存在。
2.2 术中眼球旋转结果
2.2.1 眼球旋转方向 562眼(565眼中有3眼未采集到眼球旋转数据)中共有556眼发生眼球旋转,仅6眼(左眼)未发生眼球旋转。右眼243眼发生外旋(逆时针),38眼发生内旋(顺时针);左眼6只眼未发生旋转,142只眼发生外旋(顺时针),133只眼发生内旋(逆时针)旋转。右眼以外旋为主,左眼内旋,外旋无明显差别。
2.2.2 眼球旋转度数 右眼旋转度数为0.1°~9.5°,平均3.80°±3.95°;左眼旋转度数为0°~8.8°,平均2.40°±2.95°。右眼旋转度数大于左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035,P<0.01)。
2.2.3 旋转度数与眼数 359眼(64.9%)眼球旋转大于2.0°,143眼(25.5%)大于5.0°,表明LASIK术中眼球旋转现象普遍存在。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右眼旋转度数高于左眼,可能与手术时先做右眼,患者相对精神紧张有关。不同眼别出现内外旋转的方向、度数也不一致,并且每次旋转的方向和度数都不完全相同,没有明显的规律。眼球旋转会导致散光轴向和波前像差对应检测点的改变,从而引起切削误差,提示进行手术时应根据眼球旋转方向和旋转度数调整激光切削面,以消除眼球旋转产生的切削误差[3]。
本研究发现,瞳孔中心移位水平方向多出现鼻侧移位,垂直方向多出现向上移位,右眼瞳孔中心移位以鼻上象限移位比例最大,其他象限移位比例较小。左眼瞳孔中心移位以鼻上象限移位比例最大,鼻下次之,颞下颞上移位比例较小,这与李耀宇等[4]和顾国贞等[5]的研究结果相似。LASIK手术治疗屈光不正时,是以瞳孔中心为治疗中心进行激光消融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