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了解近视眼人群中水平隐斜视、立体视锐度及其与各种参数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选择门诊近视眼术前检查的患者52例,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对隐斜视及立体视锐度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近视患者中,视远时水平隐斜视(distance lateral phoria)为-1.64°±2.10°。9例为正位眼,3例隐内斜,38例隐外斜,2例未测出。立体视锐度(stereopsis acuity)为112.17“±95.79”,其中6例未测出,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度的负值呈负相关或与近视度呈正相关(右r=-0.376,左r=-0.368,P<0.05 )。本组近视眼中水平隐斜度与立体视相关不显著(r=-0.189,P>0.05)。结论 本组近视眼视远时水平隐斜视中,外斜偏多;立体视锐度与近视屈光度呈正相关,立体视锐度较差者多分布于近视眼度数较大患者中;近视眼人群中视远时水平隐斜视和立体视锐度无显著相关。
【关键词】 近视;水平隐斜视;立体视锐度;眼动参数
在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研究中有很多关于眼动参数(oculomotor function)异常的报道[1-2]。这些参数的异常,在临床上经常表现为隐斜视及立体视异常,为此,我们对一组近视眼的水平隐斜视及立体视锐度进行了统计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近视眼患者52例(男、女各26例),年龄为17~37岁,平均为(23.10±4.77)岁。等值球镜:右眼为(-1.75~-12.50)D,平均为(-5.25±2.01) D,左眼为(-2.00~-11.25 D),平均为(-5.15±1.92 D)。选择拟行准分子屈光手术进行近视眼矫正的患者,在常规术前检查的基础上,对隐斜视及立体视锐度进行测量。
1.2 方法 采用Optec 6500眩光对比敏感度测试系统,模拟检查距离为6 m、光强度为85 cd/m2的条件,以最佳矫正视力观察幻灯片,将隐斜度+7°~-7°(包括0°)设定为15档,统计水平隐斜视在近视眼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各种屈光参数之间的关系。同样,利用Optec 6500眩光对比敏感度测试系统上的立体视觉圆圈定量图,由400“~20”(秒弧)分9级视差,让被检者分辨凸出的圆圈,无需戴偏振光或红绿眼镜。统计近视眼人群立体视锐度及其与各种屈光参数之间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隐斜视测量 测得水平远隐斜分布为2~15档,均值为-1.64°±2.10°,其中2例未测出(存在垂直隐斜或显斜),9例为正位眼,3例隐内斜,38例隐外斜。立体视锐度为112.17“±95.79”,其中6例未测出(双眼同时视缺如或立体视锐度>400″)。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近视眼人群中水平隐斜度与立体视相关不显著(r=-0.189,P>0.05)。详见图1。图1中隐斜度的值用1~15档表示,分别对应+7°~ 0°~-7°这15个度数。黑色实线为均数值,深色区为标准差,细线两端为最大或最小值,小圆圈为非可靠值。可以直观地看出,绝大多数落在8-12档(0°~-4°之间),由此可见,本组近视眼中隐外斜偏多。立体视锐度与隐斜度的相关程度则不够明显。
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度的负值呈负相关,或与近视度呈正相关(右r=-0.376,左r=-0.368,P<0.05)。
2.2 2例未测出隐斜视的患者,均未测出立体视(或>400″),估计已超出测量范围。隐斜度与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