颊根腭侧旁穿,下颌磨牙的近中根远中旁穿则采用截根和半切术,术中逆充填。 kvinnsland[1]提出颈1/3的根管旁穿可以翻瓣去骨暴露穿孔,而后完成根管治疗和穿孔的修复。但是手术常造成牙周附着不可逆的破坏。 5.4 采用牙体手术、逆充填和牙周组织诱导再生技术处理穿孔。牙周组织诱导再生技术( gTR)在牙周治疗中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机械性的阻止结合上皮向下生长,为牙周膜和牙槽骨的生长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duggins[3]提出使用 gTR技术和牙体手术相结合修复穿孔。其使用牙体手术截除穿孔以下的牙根和逆充填,缺骨区植入冻干脱钙骨,再用 gTR膜覆盖植骨区和牙龈之间,缝合牙龈。7个月后取出该膜。 duggins为修复穿孔提供了另一个途径。
5.5 髓室底穿通更适宜充填修复。许多的研究都在一种能达到生物愈合的材料。已经研究过的材料有:银汞合金[8,11,12,15,16],玻璃离子水门丁[15~18],银化玻璃离子水门汀[18,20],牙胶[1,8,9,12],金属无机盐聚合物( mTX)[21], zOE[4,13,20],复合树脂[18],氢氧化钙[1,13,14],钙维他[2,16],石膏[15,19],三磷酸钙( tCP)[2,11,14,23], hA[5,6,11,22],冻干脱矿骨[3,10],铟油[8,12],牙本质粉, bMP复合牙本质陶瓷[7]。各种材料都有一定优缺点。除材料方面外,超填也是应解决的问题。
5.5.1 理想材料的选择
理想的充填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不致癌,不致敏,可诱导或引导牙骨质及牙槽骨的再生,取材方便经济,封闭性能好[8]。 himel[14]指出充填材料在组织的修复过程中可被降解,并被健康组织所取代。为减少超充的危险,材料应具有流动性和非压填性能。新近发展的穿孔填充材料还要求其具有快速凝固、潮湿环境中凝固及一定的强度要求[21]。
5.5.2超填问题
材料在就位时常常需要施加一定的压力,而穿孔又是一个无底洞型,易将材料压出穿孔,加重穿孔时造成根周组织的创伤,同时也防碍牙周组织的愈合和牙骨质封闭,更不利于牙周组织再附着。为解决超填问题,目前有两种研究方向。
①用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材料,在充填时不必加过大的压力,就减少了超填的可能,玻璃离子水门汀具有流动性及与牙本质粘结的特点,即使超出穿孔,也沿根面分布,不会压入牙槽骨中。其有两种结固类型,光固化和化学固化。光固化的操做性和潮湿环境中结固的性能较好[17,18,20]。无机金属聚合物( mTX)呈胶态,就位性、凝固性及水性都较好,超填发生只有3.3%[21]。有学者也提出 tCP的颗粒结构也减少超填[23]。
②用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并可诱导或引导骨再生的材料垫于穿孔下层,在其上充填机械性能好的材料。垫底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组织修复中可降解,即使超填也不会有明显不利的影响。而且为其他材料的充填提供了良好的操作环境。最早曾使用过铟油垫底,但由于其引起严重的炎症而被淘汰[8]。目前有人使用硫酸钙[15]和冻干脱矿骨[10]垫底,并用酸蚀解决了垫底材料引起的闭合性不好的缺点
[10],这样既利用了垫底材料的生物活性,又利用其他材料的机械性能,为充填开拓了新的途径。 6 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6.1 炎症
穿孔区组织的炎症反应主要取决于机械创伤程度和修复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炎症是修复成败的关键[3]。生物相容性又是主要因素,银汞、 zOE、铟油、复合树脂生物相容性差,炎症反应重,愈合不好[2,8,9,10,13,14]。而硫酸钙、 hA和冻干脱矿骨的生物相容性好,炎症反应轻,有较好的效果[10,14]。炎症程度和创伤有关,故修复时应尽可能减少对穿孔区的刺激,避免超填。
6.2上皮层问题
在髓室底穿通和颈1/3根旁穿的组织学研究发现,常有上皮层出现于穿孔与牙周组织之间,阻碍了牙周组织的再附着[14,7~10],而一些生物相容性好的材料,如氢氧化钙[14]或结合上皮水平以下的穿孔病例中部分组织中未发现上皮层。上皮细胞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龈沟上皮来源;二是 malassez上皮来源[10,11],炎症刺激可引起上皮组织增生,故减少炎症,阻止结合上皮下侵,加快牙周组织再生速度,减少上皮层的出现。目前也有学者使用 gTR技术,阻止上皮向下生长。
6.3牙骨质、牙槽骨再生和牙周膜再附着
穿孔最理想的修复是生物性修复,即牙骨质封闭穿孔,牙周膜再附着。研究发现只要有炎症就会引起牙周组织的破坏。而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