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体光学部材料为硅凝胶,襻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酯(PMMA)。由于同样具有直角方边的设计,对后发障同样会起到预防作用,但由于两襻支撑晶状体囊袋,囊袋受力相对欠均匀,较容易在襻长轴方向及囊袋周围出现皱褶。 3.2 视力情况 术后第5个月,两组患者的矫正视力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两款人工晶状体均能够给单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提供较好的远视力。但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并影响视力的可能性逐渐增加。当白内障术后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且影响患者视力时,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为首选治疗方法,但激光会对人工晶状体光学部造成损伤。不同的人工晶状体材料抗激光损伤能力不同,亲水性材料相对于硅凝胶材料抵抗YAG激光的损害有较高阈值[2]。
3.3 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在防治后发障中的作用 自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使用于临床后,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已成为造成患者视力下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白内障术后残留的前囊和赤道部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迁徙是形成后发性白内障的最主要原因。正常的晶状体上皮细胞仅存在于晶状体前囊膜下至赤道及赤道弓部,而在白内障术中由于未完全清除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和皮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部分患者会发生后发性白内障,文献报道其发生率成人约为10%~50%。从人工晶状体设计角度看,影响后发障的因素众多,但最重要的
因素是直角方边设计[3]。直角方边可以把PCO降低至临床可以忽略的效果[4]。有报道认为不同材料直角边缘设计的人工晶状体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影响程度无明显差异[5]。直角方边设计相比IOL材料防止PCO具有更重要的作用[6],研究表明IOL直角方边设计是防止PCO的最重要因素,生物材料在防治PCO上面没有明显预防作用,大部分人工晶状体材料都有较好的生物相溶性[7]。 在对两组后囊膜光学区中央混浊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B组后囊中央混浊发生率低于A组,而后囊膜光学部周边区域混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说明同样都是直角方边设计的人工晶状体,但由于两者设计形状不同,导致植入两种不同形状的人工晶状体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部位及具体情况有所差别。
3.4 白内障术后后囊皱褶的意义 Vasavada等[8]认为白内障术后后囊皱褶非常常见,由于每个人的晶状体囊袋大小不相等,或者因为人工晶状体襻的角度、弹性不一样等原因,在白内障术后会发生后囊皱褶。白内障术后理想的后囊应该是无皱褶并且无混浊,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白内障术后经常可见晶状体后囊皱褶。白内障术后出现皱褶很常见,皱褶分为两种,一种是白内障术中出现的皱褶,另一种是白内障术后出现的皱褶。但是两者有很大的区别:首先,两者发病机制不同,前者是因为人工晶状体规格和晶状状体囊袋大小不同而造成的,后者实质是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次,两者患者症状不同,前者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后者可能会造成患者视力下降、眩光等不适感;再次,两者治疗方案不一样,前者无需治疗,而后者在适当的时候需要进行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
对A、B两组后囊中央皱褶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后囊周边部皱褶情况统计学分析表明,B组后囊周边皱褶发生率低于A组。在A组发生皱褶的病例中,靠近人工晶状体光学区边缘的皱褶,最终大多形成了致密的混浊。B组后囊周边部皱褶发生率低于A组,可能是因为Akreos Adapt人工晶状体的独特四襻设计使人工晶状体可以较均匀支撑起囊袋,使后囊周边部皱褶发生率降低。
3.5 白内障术后后囊皱褶和后囊混浊的关系 “无空间,无细胞”的理论认为,人工晶状体和后囊膜之间出现皱褶时(即出现空隙时),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会从皱褶的空隙中形成线性混浊,最终导致后发障。Wolken等[9]也认为,伴随持久皱褶的线性后囊混浊证明人工晶状体的直角方边设计是预防后囊混浊的重要因素。国内有报道后囊皱褶影响了患者的视力,并且在进行了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后,视力不同程度得到了提高[10]。本研究表明: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植入不同形状直角方边人工晶状体,其术后后囊皱褶现象和混浊相关性有差别,这可能和人工晶状体形状设计有关。B组四襻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囊袋,从而减少皱褶产生;即使产生皱褶,皱褶现象和混浊现象的相关性也不甚明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