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羌族人群成人多囊肾病PKD1基因SM6位点的多态性研究 |
|
41 2(1) 112 7 5.83 0.00250 0(0) 106 1 0.83 0.00007 0(0) 100 1 0.83 0.00007 0(0) 96 1 0.83 0.00007 0(0) 90 1 0.83 0.00007 0(0) 合计 120 100 0.418 31(27) 注:共计60例,120条染色体 表2 羌族、汉族SM6多态位点常见等位片段分布的χ2比较
等位片段 (bp) 染色体数目(频率%) P值 羌族 汉族 124 19 (15.83) 14 (7.37) <0.05 122 74 (60.83) 77 (40.5) <0.001 120 2 (1.67) 9 (4.74) >0.05 118 0 (0) 5 (2.63) 116 4 (3.33) 10 (5.26) >0.05 114 11 (9.17) 5 (2.63) <0.05 112 6 (5.83) 15 (7.89) >0.05 其它 4 (3.33) 55 (28.94) 合计 120 190 的等位片段最常见(频率为60.83%),其余频率较高的等位片段依次为124bp(15.83%),114bp(9.17%),112bp(5.83%),116bp(3.33%),120bp(1.7%)。本实验未检测到大于124bp的等位片段,小于112bp的等位片段也很少见。后者仅有4例,分别为106、100、96和90bp。在该群体中,共检测到杂合个体29例,杂合子频率为48.33%;纯合子为31例,其中26例为122/122,3例为124/124,2例为114/114。该群体的多态信息量(PIC)为0.58。
3 讨论 微卫星DNA广泛分布于人类基因组中,它们见于基因内或基因外或与特定的编码基因紧密连锁,可用于家系调查、遗传疾病的诊断和基因的连锁分析。我们研究的SM6微卫星DNA位于1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成人多囊肾病基因PKD1的上游,并与其紧密连锁。 APKD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遗传异质性,目前已发现至少有两个不同的致病基因,即PKD1和PKD2[4,5]。据文献报道,在白种人中约85%的患者是由于PKD1基因突变所致,在我国大多数患者也是由PKD1基因突变引起[6]。由于PKD1基因突变种类繁多,基因的大部分区段为重复序列[7],因此多囊肾病PKD1基因诊断比较困难,而采用与基因紧密连锁的旁侧多态标记如3’HVR[6]或基因内的多态标记进行连锁分析,更为有效。研究表明,SM6在羌族群体中的多态信息量比较高(PIC为0.58),又因它紧靠PKD1基因,因此SM6有希望用于羌族人APKD基因连锁诊断和家系分析。 我们曾采用同样的引物和技术调查了SM6多态位点在成都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2]。调查的190条汉族人的染色体中,共发现24个等位片段,大小在80~142bp之间,频率分布在40.5%~0.5%之间,杂合率为0.663,PIC为0.8;家系调查证实该位点各等位片段按孟德尔方式遗传。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用等位基因特异PCR筛查海南汉族人 下一个医学论文: 抗人肝癌免疫毫微粒的制备及体外免疫学性质的鉴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