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州市黄河水源水藻类和藻类毒素污染状况调查 |
|
B水厂提供水源的水源水厂。黄河水由花园口水源水厂进水闸自流进入沉沙池,沉沙后经1号泵站泵入调蓄池。该池占地70公顷,水体停留时间较长(约为10 d)。调蓄池水再经2号泵站泵入输水管道(长12 km)流至B水厂做进一步净化处理。郑州S水厂水源为西流湖水(引黄河水,水体面积约150公顷)。为此我们选择郑州花园口水源水厂调蓄池2号泵站作为B水厂水源水的采样点。选择郑州西流湖作为S水厂水源水的采样点。 2.藻类样品采集:定量样品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产的采水器,每月采集水面以下0.5 m处样品1 L。样品经鲁格液(Lugol solution)固定、沉淀、浓缩后用0.1 ml计数框在显微镜下分类计数。藻细胞大体以门分类。 3.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简称MC)测定:使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产的采水器,每月分别采集两个采样点水面以下0.5 m处样品50 ml,加10%叠氮钠(NaN3)0.5 ml,放置-20℃低温保存,经玻璃纤维滤膜(whatman GF/C)过滤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MC含量。MC<20 ng/L为阴性,≥20 ng/L为阳性。 4.水质理化指标测定:总氮(TN)采用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总磷(TP)采用氯化亚锡还原光度法。耗氧量(COD)采用高锰酸钾法。pH值用酸度计测定。
结果
1.藻类密度及变化:B水厂水源水全年月平均藻类密度为1 439×104/L。8月和2月份是藻类生长的2个高峰期,且以8月份最高,藻类总密度达到4 762×104/L,2月份达到3 696×104/L。S水厂水源水藻类密度低于B水厂,月平均藻类密度为1 071×104/L。藻类生长的高峰期也在8月份,藻类总密度最高达到3 496×104/L,其次是11月份,藻类总密度达到1 345×104/L。 两个水厂水源水藻类构成亦有所不同。B水厂水源水中的藻类以硅藻所占比例最大,为44.92%;其次为蓝藻,占30.35%;绿藻占22.55%;裸藻仅占2.18%。S水厂水源水则以蓝藻为优势藻种,占总藻密度的73.66%。其次为绿藻,占19.88%。硅藻占4.86%,裸藻最少,仅占1.60%。 2.微囊藻毒素含量:全年共检测两个水厂水源水样品24份,MC含量呈阳性的有17份,阳性率为70.83%。其中B水厂5月和8月份、S水厂8月份水样的MC含量达到100 ng/L以上(表1)。
表1 1998年郑州市水源水微囊藻毒素检测结果(ng/L)
采样点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B水厂 77 37 64 <20 110 <20 48 208 35 83 28 21
S水厂 68 77 47 33 47 <20 29 121 81 64 42 <20
3.水体TN、TP、pH值和COD的变化:根据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Ⅲ类标准,TN不得大于1.0 mg/L(参照凯氏氮标准),TP不得大于0.05 mg/L。检测结果表明,在1998年1~12月采集的两个水厂24份水源水样品中,TN检出范围为2.99~9.84 mg/L,平均5.14 mg/L。TP的检出范围为0.01~0.31 mg/L,平均为0.08 mg/L。在24份样品中,TN全部超标,TP有13份超标,超标率为54.17%。根据河南省地方卫生标准,COD不得大于5 mg/L。在2个水厂24份样品中,COD检出范围为2.90~7.31,其中有10次超标,超标率为41.67%。各采样点pH值变化范围为7.0~8.5。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高碘对豚鼠脑和甲状腺细胞凋亡及调节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黄绿色蔬菜对儿童血清类胡萝卜素水平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