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北三省区 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突变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
|
e analysis
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始逐渐形成的古丝绸之路曾经是连接中国和亚欧各地的文化、贸易枢纽,为促进东西方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丝绸之路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许多民族进行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交往、迁徙和融合,对这一地区的遗传流行病学和人类学特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进行这一课题的相关研究创造了宝贵条件。为探索陕西、甘肃、新疆西北三省区突变基因的遗传背景及分布特点,我们以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为代表,从1980年以来先后进行了多次群体调查,并对可疑β地贫先证者进行了血液、生物化学鉴定和基因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和讨论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丝绸之路沿线陕、甘、新西北三省区12 239人进行了地贫调查,包括陕西宝鸡1 330人、甘肃4 751人、新疆6 158人。共采集可疑β地贫先证者血液标本85例,其中男54例,女31例,分属汉、维吾尔、回、哈萨克、布依等5个民族,年龄范围1~65岁。 1.2 方法 地贫的筛查标准参照Silvestroni等[1]两步方法进行,即选用37%Tyrode's液做一管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对红细胞脆性减低者,再测定其他血液学指标和HbA2、HbF作进一步鉴定。样品DNA制备采用Poncz法[2]从患者白细胞中提取。聚合酶链反应(PCR)按Saiki法[3]略加修改,分别扩增β珠蛋白基因601bp和423bp两个片段。引物序列分别为P6015′-GTACGGCTGTCATCACTTAGACTTCA-3′和5′-T GCAGCTTGTCACAGTGCAGCTCACT-3′及P4235′-GTGTACACATATTGACCAAA-3′和5′-AGCACA- CAGACCAGCACGTT-3′。基因探针杂交按Stoming方法操作[4],将先证者DNA扩增产物制备于Zeta尼龙膜上,分别与γ-32P-ATP同位素标记的19对寡核苷酸探针杂交,使用的19对探针包括6对中国人常见的突变探针[CDs41/42(-TTCT)、CD17(A→T)、TATA boxnt-28(A→G)、IVS-Ⅱ-654(C→T)、TATA boxnt-29(A→G)、CD43(G→T)]和13对其他突变探针[CDs 71/72(+A)、IVS-Ⅰ-5(G→C)、IVS-Ⅰ-1(G→T)、IVS-Ⅰ-6(T→C)、IVS-Ⅰ-110(G→A)、CD26(G→A)、CD8(-AA)、CD15(G→A)、CD39(C→T)、CDs8/9(+G)、CDs14/15(+G)、CDs36/37(-T)、CDs 82/83(-G)]。以上探针均由美国佐治亚医学院细胞生物和分子生物系提供。PCR扩增仪使用美国PE公司产品,TaqDNA聚合酶为复旦大学生物技术工程公司生产。
2 结果 2.1 先证者临床表现及血液、生化学鉴定 85例先证者大部分发育良好,无明显临床症状,仅表现为轻微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无肝脾肿大。少数病例表现为严重贫血,面色苍白伴有头昏、乏力、心慌等症状,个别患者需依靠输血维持生命。先证者血液、生化检查为RBC(2.50~6.86)×1012/L;Hb66~144g/L;Hct 0.190~0.557;MCV54.1~77.5fl;MCH16.4~26.4pg;MCHC0.282~0.383;红细胞渗透脆性均减低(+~+++),红细胞大小不均,中心浅染区扩大,靶形红细胞增多(2~40个/视野);HbA23.04~8.23%;HbF大多数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升高。其中1例重型地贫患者,HbA2测定正常(2.16%),而HbF值显著升高(20.5%)。 2.2 先证者基因分析及检出率 从85例样品中,检出基因杂合子9种,其中以CD17最常见,共检出24例,均为汉族,检出率为28.2%;IVS-Ⅱ-654 16例(18.8%)、-28位14例(16.4%)、CDs41/42 13例(15.3%)检出率相近;其次为CD84例、CDs8/9 3例、IVS-Ⅰ-5 2例、CD26 2例和CDs27/28 1例,检出率分别是4.7%、3.5%、2.4%、2.4%和1.2%。前四种基因杂合子的检出率占总检出率的78.7%,是丝绸之路地区主要的β地贫突变体。双重杂合子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STR位点D19S253和D8S1179的多态性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铅的神经细胞发育毒性与谷胱甘肽水平的关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