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饮用井水质污染情况调查 |
|
姜金胜 官玉彬
关键词:水井;水源污染;卫生防护 中图分类号:R 12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7-2705(2000)01-0053-01
据县贮木场群众反映,该场作为生活饮用的大口井井水有臭鸡蛋味,水颜色变黄,煮出来的开水有一层白色沉淀物。静置后,桶底有煤渣似黑色沉淀物。我们于1992年4月起对该大口井进行了连续6年的监测,报告如下。
1 水井史料
根据历年的水文、水质和水文地质资料,该大口井建于1980年,为浅层地下水。土质以砂包土为主。井深12 m,直径6 m,井底铺有粗砂和碎石,并铺上有小孔的水泥预制板。井壁采用混凝土结构,半封闭式,四周预埋12根长500 mm,直径120 mm的毛竹通管,均等排列。日供水500吨,水泵抽水至水塔,通过镀锌管供给近1000人生活饮用。至1991年10月,经南平市卫生防疫站和光泽县卫生防疫站多次定期或不定期采样监测,水质各项指标均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
2 变化情况
1992年3月底,县贮木场职工反映,用该水煮出来的开水不如原来那样清甜可口,且有一层白色沉淀物,水不但有颜色,还有臭昧,喝后导致腹泻等病患。洗井时发现井壁预埋的12根毛竹管,只有其中靠东南方向的3根出水,出水量较1991年10月洗井时明显减少,井底预制板上积有大量的黑色淤泥,带有相同臭味,经多次清理、洗刷、消毒,仍不能改善。
3 周围环境调查
该井所在地地势平坦,半径30m范围均为水泥面,未见堆放垃圾等生活废弃物。厕所和垃圾场在井的东北方向距水井52m,蓄粪池采用水泥混凝土不渗水建筑,垃圾场每天都有清理,无积水。场宿舍区下水道距井约45m,污水排放畅通,未见阻塞。围墙外西北方向为1990年3月建成的纸厂宿舍区,其下水道距井36m,该水道的下半段阻塞,沟内有大量污水,沟底积有大量黑色淤泥,有臭味。
4 6年水质检测情况
监测检验方法采用GB5750—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由南平市卫生防疫站分别于1992年4月、12月,1993年6月,1994年11月,1995年6月,1996年11月,1997年6月,1998年12月采样检验。
5 讨论:
5.1 根据水质检验结果分析 见表1),水质不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GB5749—85(以下简称国标)。其中锰超标1.6倍,硝酸盐氮超标2倍,硫酸盐超标 1.2倍,细菌总数超标达到2800个/ml, 总大肠菌群达到230个/L。提示该水可能是受生活废水的污染。①有报道认为当水中总大肠菌群达到20个/L时,可检出伤寒杆菌, 达到36个/L时,可检出宋内氏痢疾杆菌。因此该水在水质未达到国标前,不得作为生活饮用。 5.2 根据周围环境调查,对该井邻近的纸厂生活区下水道重新改建 沟底和下水道的两侧采用3cm厚的水泥抹面,并加盖,保持污水排放畅通。至1992年12月,经8个月的观察,水质有明显改变(见表2)。初步判定该大口井的污染来自纸厂生活区下水道的生活水污染。 5.3 至1998年12月多次采样监测 发现从1992年12月起,大口井水质改善缓慢,其中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改变不明显。②浅层地下水上面没有不透水层覆盖,地面污物可以通过土壤渗透面污染水质;一旦受污染,稀释能力差,难以短时间除尽污染物。③水井周围30m范围之内不得设置渗水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堆和废渣堆等污染源。该大口井污染源距井为36m,提示在以浅层地下水做为生活用水水源时,其影响半径不应机械地定为30m。对水源要加强卫生防护,井周围不要再设计建设可能的污染源。以防止污染的发生,防止介水传染病的传播。
6 小结和建议:
作为生活饮用水的大口井水质污染,近几年未见报导。本次大口井水质污染,初步判定为由纸厂生活区生活污水污染造成,经消除生活废水的污染后,水源已基本排除再污染。证实了初步判定,但其自净能力缓慢。 在水资源日益贫泛的今天,地下水源的卫生防护问题已更加突出,建议: 第一、加强全民的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水源卫生防护的意识,自觉主动地消除污染源。 第二、大口井的选址设计应合理,周围在建设施工中,应保证不造成环境的污染。大口井应定期清洗消毒,定期取水样检验分析,以便及时[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尿微量蛋白及尿酶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意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892份餐具消毒结果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