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大鼠硬腭穿孔的愈合 |
|
本研究用大鼠制作腭裂穿孔的动物模型,探讨bFGF对硬腭穿孔伤愈的作用。
材 料 和 方 法
一、材料 bFGF是基因重组产品即人类基因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hbFGF) ,由本校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每支1600 u,白色粉状,用时用1 mL生理盐水稀释。 二、动物实验方法及分组 腭裂穿孔的动物模型:选用180~200 g SD大鼠60只(由本院动物所提供),雌雄不限,随机将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剂量0.2 mL/100 g) 麻醉后,在大鼠硬腭正中,距上中切牙远中0.5 cm处用尖刀将硬腭粘骨膜、硬腭骨组织以及鼻底粘骨膜全层切除,使口腔和鼻腔相通,制造出直径为0.3 cm大小的硬腭穿孔,随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并让其伤口自然愈合。2周后检查发现:术后所有大鼠均形成0.3 cm直径大小的硬腭部穿孔,并以其作为腭裂术后穿孔实验的动物模型。 自穿孔第2周起, 穿孔部位用生理盐水冲洗2~3次,将创口周围的食物残渣、坏死组织、污秽物质等冲洗干净,随后沿穿孔周边刮去部分上皮组织,让新鲜肉芽组织暴露。在穿孔表面放入明胶海绵,并在周边用针缝合固定之。实验组伤口滴入0.2 mL的bFGF,对照组滴入0.2 mL的生理盐水。手术当日定为0天,术后第1d按同样方法处理创口,即生理盐水冲洗后,实验组伤口滴入0.2 mL的bFGF,对照组滴入0.2 mL的生理盐水。连续5 d重复上述给药过程。分别于术后3 d、5 d、7 d、10 d取材,10%中性甲醛固定,取材,缓慢脱水,包埋制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记录,术后观察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测量创面面积大小,计算愈合率,愈合率=(1-现伤口面积)/ 原伤口面积×100%。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染色(silver staining nucleulus organizer regions, AgNORs)参见文献报道[4],观察统计方法:在1 000倍油镜下对每例切片随机观察5个视野,每视野10个完整无重叠的成纤维细胞作AgNORs颗粒计数,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判断均数差异显著性。
结 果
一、肉眼观察 实验组经使用bFGF治疗后第1 d,穿孔边缘组织开始出现少许红晕,有少量新鲜肉芽组织,穿孔面积大小未见缩小; 第2 d与第1 d结果相似,同样创口表面没有发生特殊改变; 第3 d后在穿孔边缘的部分区域出现沿表面不规则增生的新鲜肉芽组织,呈岛状生长,沿穿孔边缘排列; 第5 d肉芽组织明显向心性、团块状、瘤样增生, 穿孔面积由于有来自不同方向生长肉芽组织而变得明显缩小, 穿孔处几乎由新鲜肉芽组织所替代;第7 d增生组织体积大于穿孔缺失组织,将穿孔部分完全封闭;第8 d肉芽组织体积缩小,见腭部粘膜有白色披膜在肉芽组织表面爬行;第9 d增生凸出的组织进一步变平整,第10 d肉芽组织及上皮与腭侧粘骨膜完全溶合于一起,增生组织变得平整,穿孔处被修复。而对照组伤口仅见薄层肉芽组织,伤口收缩不明显,口腔与鼻腔仍然相连通。 二、愈合率的比较 从第3 d起,各实验组的肉芽组织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见表1。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高胆固醇诱发 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实验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端粒酶活性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程关系的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