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 应付方式与人格 |
|
关联的问题。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同研究Ⅱ[4]。 1.2 方法 (1) 采用“应付方式评定量表”[4]判定个体一般性的应付方式的组合特点。 (2)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张伯源编制的“A型行为问卷”评定个体的人格特点。 (3) 采用张明园等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评定个体一年内生活应激的情况。 (4) 36名受试者间隔8个月两次实施上述4种测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种测量结果的重测信度比较 EPQ中除测谎量表外,有E(内—外向)、N(神经质)和P(精神质)三个量表,A型行为问卷有TH(时间紧迫、催促感)和CH(竞争、敌意)两项计分,36名受试者间隔8个月重测信度系数依次为0.57,0.68,0.63,0.66和0.59,均达到高度显著水平。 应付方式量表20个项目的两次测量相关系数的中数为0.39,低于两个人格问卷的,但其间的差别未达到显著水平。 如果将20个应付项目的重测相关系数(0.11~0.74)各自同两个人格问卷重测信度系数相比较,显著低于EPQ的应付项目只有第13项,显著低于A型行为问卷的应付项目有第1、4、7、9和13项。 2.2 应付方式与人格维度的相关分析 由表1可见,E分同前文已评估过的一些较具普遍意义的、积极的应付方式(如第3和8项)呈显著正相关,同消极的应付方式(如第6和18项)呈显著负相关;而N分恰相反。N、P、TH和CH分大多同适应不良的应付项目呈显著正相关。
表1 20个应付项目同5个人格维度间的 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
项号 E N P TH CH 1 0.12* -0.11 -0.01 0.03 0.05 2 0.10 0.07 -0.02 0.18** 0.15** 3 0.18** -0.23** 0.04 0.07 0.19** 4 0.23** -0.21** 0.01 -0.07 -0.03 5 0.14* -0.03 -0.03 0.09 0.11 6 -0.19** 0.14* 0.11* -0.05 -0.01 7 -0.05 0.09 0.08 -0.05 0.05 8 0.19* -0.26** -0.05 -0.07 0.11 9 -0.13* 0.09 0.08 0.00 -0.05 10 0.14* 0.03 0.03 0.03 0.08 11 -0.08** 0.39** 0.18** 0.20** 0.29** 12 0.18** 0.00 0.09 0.09 0.12 13 0.09 -0.09 -0.19** 0.03 -0.10 14 0.11 0.00 0.07 0.15** 0.10 15 -0.03 0.13* 0.14* 0.09 0.12* 16 0.09 -0.12* -0.13* -0.10 0.0 17 0.02 0.01 0.02 -0.04 0.05 18 -0.18** 0.51** 0.08 0.28** 0.30** 19 0.12* -0.14* -0.04 0.03 -0.01 20 0.32** -0.15* 0.09 0.03 0.10
注:* P<0.05; ** P<0.01,下同。 2.3 应付方式与人格维度的回归分析 以人格维度为自变量,以应付方式6个主成分分别作为因变量,考查两者间的函数关系,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2。可以将每一个主成分都视作一种应付型式,可见E分高的人似更可能采用第一、二、五和六种应付型式,P分高者倾向于第三和六种应付型式,CH分高者倾向于第二、三和六种应付型式;E分低者和N、P与TH分高者均偏爱第三种应付型式,即适应不良的应付方式组合型式。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中国青少年生活事件检查表编制报告 下一个医学论文: 单扫描极谱法测定饮料果酒中富马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