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布鲁氏菌属内S型和R型菌种在动物体内干扰的研究

株、B.suis S2株和犬种菌的标准株(R型菌)B.canis RM6/66株,均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布病研究室提供的冻干菌株。
  二、实验动物:小白鼠:来源同上。昆明种,3~4月龄、体重18~20g,雌雄混合,S-SAT、R-SAT阴性,每组5只分笼饲养。犬:江苏省南通市区当地饲养3~4月龄健康幼犬,雌雄混合,S-SAT、R-SAT阴性,每组3只分笼饲养。
  三、菌悬液制备:将在肝琼脂培基上生长48h的各生物种布氏菌,以无菌生理盐水制成菌悬液,以比浊法制成实验所需的菌浓度。
  四、干扰试验:将所制成的S型菌悬液分别与R型菌液混合,取1ml注射于小白鼠和犬的左侧鼠蹊部皮下,同时设各菌对照组,于注射后20~25天解剖取小鼠的局部淋巴结、肝、脾及犬的脾。
  五、分菌及鉴定:研磨所取脏器并接种于肝琼脂斜面上,37℃培养,每两天观察一次,10天后无菌生长,弃之。如长菌则按“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有关操作规程及判定标准进行菌型鉴定。
  六、血清学反应:按“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操作规程及判定标准进行。

结  果
  一、不同种布氏菌在小鼠体内干扰的研究结果:
  1.相同菌量混合的布氏菌的干扰现象:试验分组详见表1。试验组均只分到S型菌,对照组R型菌生存良好。说明在相同菌量时,S型明显干扰R型菌的生存。
  2.不同菌量的S型菌对RM6/66生存的影响:降低了S型菌的菌量继续试验(表2)。从表2可见,在小鼠体内S型菌1~10万菌量对RM6/66菌皆有不同程度的干扰。所有1万S型菌皆出现不完全干扰。

表1 S型菌对RM6/66菌的干扰影响




组  别 局 部
淋巴结 肝 脾
1 RM6/66 50万菌+104M 50万 3(S)/5 3(S)/5 5(S)/5
2 RM6/66 50万菌+Rev-1 50万 1(S)/5 3(S)/5 5(S)/5
3 RM6/66 50万菌+S2 50万 4(S)/5 3(S)/5 4(S)/5
4 RM6/66 50万菌 4(R)/5 2(R)/5 5(R)/5
5 104M 50万 2(S)/4 2(S)/4 3(S)/4
6 Rev-1 50万 3(S)/5 3(S)/5 5(S)/5
7 S2 50万 4(S)/5 3(S)/5 5(S)/5

  注:S、R分别代表该菌对S型和R型血清的凝集;分子为阳性数,分母为动物数。
  3.不同菌量104M对RM6/66菌的生存影响:将104M 1万、0.5万、0.1万菌与50万RM6/66菌混合注射小鼠做进一步观察发现:1万104M菌组只分到S型菌,而0.5万、0.1万菌组均同时分到了S型和R型菌,说明0.1~1.0万104M菌仍对50万RM6/66菌有干扰作用,并随104M菌量减少而干扰减弱,因为分到的R型菌逐渐增多。
  二、不同种布氏菌在犬体内干扰的研究结果:
  1.相同菌量的S型菌与RM6/66菌的相互作用:试验分组见表3。
  对照组除104M外,其余均生长良好。第5组虽有轻度抗原抗体反应,但只分到了RM6/66菌,说明104M菌受到了一定的干扰;第6、7组是相同的两批试验,其血清学反应相似,但分到菌株各异,说明Rev-1菌与RM6/66菌势均力敌;第8组S、R型血清学反应均呈阳性,并分到了相应细菌,说明S2与RM6/66菌有共栖之势。
  2.不同菌量104M与RM6/66菌的相互作用:基于前次试验100万104M菌组未获细菌,故增大其菌量进行试验(表4)。结果10万和100万104M菌皆很快被机体清除,1 000万菌能在犬体内生存,但与等量的RM6/66菌混合进入体内后,仅分到RM6/66菌,说明RM6/66菌干扰了104M菌的生存。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我国近年来布鲁氏菌病监测资料分析
    食品沙门氏菌检测方法进展
    福建省近年新检出的沙门氏菌型别分布报
    福州市从业人员沙门氏菌菌型分布及耐药
    一起宋内氏志贺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
    1990 1996年辽宁省布鲁氏菌病流行特点
    山东省1990 1996年农区人间布鲁氏菌病
    草坡牧场布鲁氏菌病流行特点调查分析
    布鲁氏菌病全国重点监测点监测分析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研究现况
    从布鲁氏菌种的变化看内蒙布鲁氏菌病的
    2例皮肤型奴卡氏菌病的护理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