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检方法及其效果 |
|
沈洪兵 俞顺章 徐耀初 沈靖 周玲 钮菊英 喻荣彬
据文献报道,我国自然人群中未经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约占总病例数的70%。在人群中进行筛检是糖尿病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本研究拟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糖尿病的高危险人群,并评价筛检效果。 一、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自1996~1997年江苏省自然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资料,现场抽样方法、样本大小、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及质控措施等均严格按《1996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特征研究》方案进行[1]。总人群样本由全省6个城乡、20~74岁的8 734人组成(男3 679人,女5 055人),将总人群分成A组(3 222人)和B组(5 512人),两组年龄、性别构成以及城乡人口比例等均衡可比。对A组,以是否是新诊断的糖尿病病人作为因变量(是=1, 否=0),所有其他调查因素为自变量,由计算机以P<0.10自动拟合生成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以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发病概率P表示个体罹患糖尿病的危险度,获得的发病概率方程为P=1+exp[-4.13-0.40X1(年龄)+0.79X2(文化)-0.69X3(多饮多尿)-1.63X4(肢端溃疡)-0.46X5(高血压)-0.73X6(家族史)-0.22X7(肥胖)]-1,P值越高,理论上个体罹患糖尿病的危险性越大。将方程应用于B组,计算出每个个体发病概率P,在综合考虑筛检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前提下,确定判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临界阈值,并计算用于筛检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等指标。统计和计算过程均由SPSS/PC+(5.0版)软件完成。 二、 结果 1.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高危人群:从表1可见,随着P值的增高,糖尿病的患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趋势性χ2检验P<0.01。由此,可从一般人群中将不同危险度的亚人群区分开来,为进一步筛检和/或实施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表1 B组人群不同发病概率时糖尿病患病率
发病概率 P值 人数 糖尿病 新病例数* 患病率(%) OR值 <0.02 2 455 17 0.69 1.00
0.02~ 988 13 1.32 1.91 0.03~ 557 14 2.51 3.70 0.04~ 268 6 2.24 3.20 0.05~ 342 10 2.92 4.32 ≥0.06 774 53 6.85 10.54 合计 5 384 113 2.10 -
患病率趋势性χ2=100.04,P<0.001,*以往未诊断的糖尿病病人
2.高危人群筛检法的效果评价:当以发病概率0.03作为判别的阈值时(此时约登指数最大),其筛检的灵敏度、特异度和一致性见表2。即只需对37%的高危险人群进行筛检,可筛出目标人群中约3/4未诊断的糖尿病病人。
表2 高危人群筛检法对B组人群筛检的效果
发病概 率P值 人数 病例数 灵敏度 (%) 特异度 (%) 约登 指数 阳性预 测值(%) 一致性 (%) ≥0.02 2 929 96 84.95 44.43 0.29 3.28 45.3 ≥0.025 2 255 88 77.88 57.22 0.35 3.90 57.7 ≥0.03 1 941 83 73.45 63.18 0.37 4.28 63.4 ≥0.04 1 384 69 61.06 73.74 0.35 4.99 73.5
三、讨论 人群筛检是实施糖尿病二级预防的关键。由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操作复杂、人群对象较难接受以及高费用和低效率,不宜作为现场糖尿病筛检的第一线方法;尿糖试验特异度高(90%以上),但灵敏度太低(16%~40%),漏诊率高。1995年,美国学者Herman等[2]报告了危险因素分类树(classification tree)法,它对20~74岁人群糖尿病筛检的灵敏度达78%,特异度65%,筛检效果较好。Ruige等[3]对50~74岁对象[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北京市西城区1977 1996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布鲁氏菌属内S型和R型菌种在动物体内干扰的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