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胺类递质在光化学诱导树血栓性脑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形成中的作用 |
|
(一)实验动物:健康树鼠 句(n=60),雌雄不拘,体重(120±20) g。 (二)实验试剂及仪器:孟加拉红(瑞士Fluka公司产品):以生理盐水溶解,浓度15 g.L-1避光保存。三苯基四唑氯化物(TTC)(瑞士Fluka公司产品):配制成2%生理盐水溶液,避光保存。盐酸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硫酸肌酐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均为Sigma公司产品。邻苯二甲醛(OPT):瑞士Fluka公司产品。其余为国产分析纯级试剂。SQ-Ⅲ型脑血栓形成仪及密度梯度制备装备(本室研制)。RF-50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产品)。LIBROR AEG-220型电子天平(日本岛津产品)。 (三)实验方法:1.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建立:参考Li等[1]光化学诱导血栓形成方法并加以改进。动物麻醉,固定,消毒右顶部皮肤,矢状切开1 cm,剥离软组织,于切口处嵌一消毒铝片,其中心含一直径0.5 cm的窗孔,以便光束透照于颅骨表面。实验组:舌下静脉注射孟加拉红1.33 mL.kg-1体重。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均循环10 min,用SQ-Ⅲ型血栓形成仪照射暴露的颅骨表面10 min [(36±1)℃]。于术后4、24及72 h检测有关指标。2.缺血中心区、半暗区及对侧区的确定:(1)用光镜及TTC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确定直径0.5 cm的光照区为中心区,其边缘0.3 cm的环状带为半暗区[2]。(2)中心区的左侧对应区为对侧区。并分别观察实验后4、24及72 h上述各区的组织病理学改变。3.各区单胺类递质及脑水含量测定:4、24及72 h断头取脑,分区测定各区皮层单胺类递质含量(ng/g wt)[3]及脑组织水含量(g水分/g湿×100%)[4]。 (四)统计处理:实验数据以±s表示,用SPSS Win 5.0统计软件包行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成组t检验及配对t检验。
结 果 一、光化学反应后组织病理学改变: 光镜显示,光化学反应后4 h中心区血管内大量血细胞淤积,血管闭塞,神经元密度减少,残存神经元核固缩,呈三角形及不规则形,胞浆空化,提示细胞内明显水肿。组织间隙扩大,组织内水份聚积明显。半暗区神经元数目较正常区为少,部分细胞肿胀,胞核呈不规则形。缺血24 h组,中心区血管内病理变化更明显,神经元周围大片空化,水肿加重。缺血72 h中心区空化有所减轻,水肿减轻。 二、脑缺血后中心区及半暗区单胺类递质的动态变化: 实验后24 h中心区及半暗区NE、DA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但DA于4 h即达最低值。其中半暗区的NE,中心区的DA在3个时点居于最低水平(P<0.05),(见图1,2)。
Fig 1 Changes of DA content in ischemic core and penumbra *P<0.05, **P<0.01, vs sham and contralateral 图1 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DA含量的变化
Fig 2 Changes of NE content in ischemic core and penumbra *P<0.05, **P<0.01, vs sham and contralateral 图2 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NE含量的变化
脑血栓形成后4 h半暗区5-HT含量即开始下降(P<0.01),24 h中心区也开始下降(P<0.01),72 h中心区、半暗区及对侧区均降至最低点(P<0.01)。各时点中心区较对侧区高,对侧区较半暗区高(P<0.01)(见图3)。伴随着各脑区5-HT的减少,其代谢产物5-HIAA呈升高趋势。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分泌人源性单克隆抗体永生化淋巴细胞系的构建 下一个医学论文: 反义bcl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