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和死亡信号的传导途径 |
|
存活。这些基因在个体发生中都能自动地调控细胞死亡[6,7]。果蝇的死亡基因rpr(reaper)编码的RPR蛋白酶有ICE样效应,其死亡结构域(death domain)与死亡受体(death receptors) TNFR1和Fas(见后)同源(Golstein等,1995)。rpr在细胞死亡前1~2h才表达RPR,基因的部分缺失将阻止细胞正常凋亡;基因的过度表达则导致眼视网膜脱落,但能够被杆状病毒的抑制凋亡蛋白质(P35IAP)所抑制,这表明RPR激活了CED-3/ICE介导的细胞死亡程序[8]。最近,在哺乳动物发现的蛋白酶Apopain特异地酶解死亡底物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当细胞内Apopain活性增高即启动细胞死亡(Nicholson等,1995)。在脊髓肌萎缩(SMA)病相关基因第5号染色体q13的邻近q13.1为新发现的基因,编码一种与IAP同源的神经元凋亡抑制蛋白质(neuronal apoptosis inhibitory protein, NAIP)[9];用PCR法从λZapⅡ人胎儿脑cDNA文库和λUniZap人肝cDNA文库分离的与IAP同源的xiap、hiap-1和hiap-2基因,其表达产物均能抑制细胞凋亡(Liston等,1996);在SMA病人运动神经元第5号染色体端粒区鉴定到20kb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 gene,SMN),此基因在229例SMA病人中有226例发现存在缺少或断裂,其余3例则在6、7内含子处有点突变(Y272C),这导致了病人运动神经元的退变凋亡,他们认为SMN基因是决定SMA病的基因[10]。用原位杂交法证实SMNmRNA位于大鼠、猴中枢神经系神经元细胞质,RT-PCR法分离大鼠的SMN有90%与人的同源(Princivalle等,1996)。此外,尚有一些原癌基因通过特定途径可诱发细胞凋亡(如bad、bak、bax、bik、c-myc、p53),或促进细胞存活(如bcl-2、mcl-1、v-abl、brc-abl)(Gajewski和Thompson,1996)。 3.死亡受体和死亡配体 触发细胞凋亡的死亡受体主要是肿瘤坏死因子(TNF)/NGF受体超家族成员,如TNFR1、Fas/Apo-1、p75(NTR)[11]、DR-3/WSL-1/Apo-3、DR-4、DR-5(Chinnaiyan等,1996;Marsters等,1996;Pan等,1997;Sheridan等,1997)、 LTβR(淋巴细胞毒素β受体)、TRAMP(Bodmer等,1997),它们通过其胞外结构域与相应的死亡配体或因子(death ligands or factors)相结合,触发死亡受体胞内结构域产生死亡信号,传给胞溶质中的信号媒体分子;也可通过细胞表面另一类介导病毒进入细胞的受体,如疱疹病毒进入细胞的介体(HVEM)(Motogomery等,1996)、禽类细胞病白血病-肉瘤病毒介导凋亡的受体(CAR1)(Brojalsch等,1996)导致细胞凋亡。TNF/NGF受体超家族成员分子结构的特点是跨膜的I型膜蛋白,其胞外结构域大约每40个氨基酸中含6个半胱氨酸的不完全重复片段,可与配体结合;其胞内结构域均含有死亡结构域(约含80个氨基酸),是死亡信号产生及死亡信号分子相互结合的部位,也是决定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顺序和活化转录因子NF-κB的部位。TNFR死亡结构域突变往往发生在α-螺旋结构的保守氨基酸处,因此可以干扰受体死亡信号的传导。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生物体研究的新方向 细胞外基质和细胞粘附因子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不同功能状态精子表面复型的透射电镜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