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坚持使用避孕套情况下的夫妻间艾滋病病毒感染因素分析

对象: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配偶。
  二、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印迹法(WB)。试剂分别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公司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服务公司供给,阳性血清送山东省艾滋病监测中心做确认试验。
  三、流行病学调查:自1992年以来固定专职流行病学医师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建立个案调查档案,对其进行预防HIV感染的健康知识教育,定期进行家访。

结果

  一、一般情况: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男性36岁,于1992年由博茨瓦纳归国,入境时在北京检疫局检出HIV感染,回青后由青岛市卫生防疫站进行长期监测。其配偶34岁,为工厂保管员,女儿12岁,现为小学六年级学生。
  二、感染者配偶血清检测情况与临床表现:首例HIV感染者配偶1992年至1997年8月,每6个月检测一次,共检测14次,前12次HIV抗体均为阴性,其中最后一次检测为1996年12月。1997年7月第13次检测为弱阳性,要求1个月后复查,同年8月青岛市卫生防疫站第14次检测时HIV抗体阳性,当即送山东省卫生防疫站用ELISA法、PA法、WB法确认为HIV-1型感染,带型为gp160,gp120,p66,p55,p51,gp41,p39,p31,p26,p17,与其丈夫的带型相同。其配偶曾于1997年5月12日发生不明原因低热(37.5℃左右)1月余,以后无其它异常。其配偶无婚外性行为史,无使用毒品及献血、使用血制品史。
  三、首例HIV感染者临床表现:首例HIV感染者于1993年12月发生带状疱疹,1个月后好转;1997年5月发生严重的复发性、播散性、出血性带状疱疹(经皮肤科确诊),1个月后自愈;1998年10月发生肝功能异常,ALT>750U(正常值>40U),黄疸指数56;HBsAg(+),HBeAg(+),抗-HBc(+)。经在市传染病院治疗1个月余出院。该感染者在出国前后查体HBsAg(+),HBeAg(+),但ALT无异常。
  四、配偶间性行为与日常生活情况:首例HIV感染者自入境时查出HIV感染以来,返青后夫妻性接触均坚持使用1个避孕套,用前不做破损检查,性接触后不知是否有精液溢出,每月性接触1~3次。日常生活用具(牙刷、茶杯、碗筷)均分开使用。

讨论

  坚持正确使用避孕套是控制HIV/AIDS经性接触传播的较安全性行为措施之一。国内外对使用避孕套后的人群保护作用报道不一,但均证实坚持正确使用避孕套可明显地减少HIV的感染。
  本次调查经过6年严格的前瞻性观察,证实了在使用避孕套的情况下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预防HIV经性接触感染。国外资料报道,通过实验室实验证实HIV不能通过避孕套的胶膜。康来仪[1]认为不正确使用、不持久使用、避孕套质量不佳是使用避孕套后仍造成HIV感染的三个主要因素。应考虑本次配偶间的性传播是由于未能正确使用避孕套而致。虽然该对夫妻在丈夫感染后一直把坚持使用避孕套做为防范措施,但6年的时间中他们并不能确定在避孕套使用过程中是否有破损和精液溢出。从首例感染者配偶1996年12月HIV抗体仍为阴性,1997年5月出现不明原因低热的情况看,应考虑其配偶HIV感染是在1997年3~4月间,其低热系HIV入血后引起的“窗口期”急性感染反应所致。国外有学者推荐,HIV感染者与性伴侣进行插入性性交时,应同时使用两个避孕套,本对夫妻一直使用单个避孕套。因此,本例感染过程的教训是深刻的,提醒我们基层卫生防疫人员在进行HIV预防的健康教育时,一定要反复交待正确使用避孕套的各种措施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后果,提高避孕套使用质量,才能有效预防HIV发生。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医院一次使用性口罩与帽子细菌污染调查
    Norplant皮下埋植避孕法使用七年临床观
    住院病人使用的菜票细菌污染与消毒效果
    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耐药细菌
    老年糖尿病患者ACE和ARBs的使用不足
    注意在医疗和科研工作中使用新的高血压
    使用抗生素的非合理性分析
    吐鲁番市艾丁湖乡哮喘患者抗生素使用情
    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护理问题及对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100问 1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100问 2 
    STA型全自动血凝仪的使用及保养
    关于使用杜冷丁的有关问题的分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