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na 大学的Kulwichit W用EB病毒潜伏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 LMP)基因制备了转基因小鼠,发现该基因的表达亦可引起淋巴瘤[3]。这是EB病毒与淋巴瘤关系研究上的重要突破。EB病毒感染后可表达9种蛋白,如LMP 和NA在潜伏感染时表达,膜蛋白在病毒活化感染时表达。膜蛋白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发挥重要作用,即膜蛋白可作为配体结合于宿主细胞膜的受体上从而介导病毒感染。为了探讨EB 病毒膜抗原(membrane antigen, MA)BLLF1 基因在致病中的作用,我们用BLLF1基因制备了转基因小鼠,共获得4个独立的转基因鼠系。对4只首建鼠进行了观察,发现2只MA表达阳性的鼠系发生淋巴瘤[4]。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转基因小鼠进行了繁育并观察了淋巴瘤的发病特征及遗传稳定性。结果显示,荷瘤小鼠经16代繁殖淋巴瘤表型能稳定遗传。
1 材料和方法
1.1 转基因小鼠 EB病毒膜抗原BLLF1基因转基因小鼠为本室繁殖。繁殖方法采用荷瘤雌、雄鼠互交。
1.2 组织病理学检查 瘤组织用10%中性甲醛固定24h,常规石腊包埋、切片,片厚4μm。HE 染色、镜检。
2 结果
2.1 淋巴瘤发病特征
2.1.1 发病部位 分析患淋巴瘤的小鼠19只,其好发部位为淋巴结,一般是腹股沟淋巴结先肿大,然后发展至腋下淋巴结、颌下淋巴结,其次为脾脏、肝脏。胸腺未见发病。淋巴瘤表型见图1。
2.1.2 发病鼠龄 经传代发现最小发病鼠龄为20天,最大鼠龄8个月。见图2、3。
2.1.3 发病性别差异 我们观察的一组有明显淋巴瘤表型的小鼠19只,其中雌性15只,雄性4只,其性别比例是3.75:1. 雌性发病比例明显高于雄性。
2.1.4 生育能力 荷瘤小鼠可生育,但生育能力下降,每胎子鼠在6只以下,子鼠可夭亡。见图4。
2.2 组织病理学 淋巴瘤镜下特点:瘤细胞中等大小,大小相对一致,胞浆少,透亮或淀粉染。胞核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并可见散在分布的大的异形细胞。可见多个较清楚核仁,核分裂像多见。见图5。
3 讨论
本研究观察了EB病毒膜抗原BLLF1基因转基因小鼠淋巴瘤的发病及病理特征。淋巴瘤好发部位为淋巴结,其次为脾脏、肝脏,与人的淋巴瘤发病部位类似。但人的淋巴瘤常首先出现在颈部淋巴结,而小鼠则首先出现在腹股沟淋巴结,且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
雌、雄小鼠发病的性别比例为3.75:1,表明雌性小鼠发病比例较高。这一结果与人群中淋巴瘤的发病男、女性别比例不一致。人群中男性发病比例略高于女性[5]。目前我们尚不能解释这一差异是否由于人的淋巴瘤发病与社会因素有关。在人群中同胞中不同胎次的儿童发病可不同;生活水平不同的人群发病率可不同;城市与农村发病率亦不同。EB病毒BLLF1基因转基因小鼠淋巴瘤发病的性别差异为我们研究性激素在发病中的作用创造了条件。
有关发病年龄的观察,我们发现发病最小鼠龄为20天,最大鼠龄为8个月。
淋巴瘤组织病理特征为:瘤细胞中等大小,大小相对一致,胞浆少,透亮或淀粉染。胞核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