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死区相互作用,共同诱导PCD的发生,其详细生化过程尚不清楚。胰腺炎的原始损伤,坏死或PCD均可导致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而促使中性粒细胞的激活及浸润。实验表明,在胰腺炎病程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能直接诱导PCD,并能趋化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则能促使胰腺细胞由PCD向坏死发展〔13〕。内源性糖皮质激素能维持胰腺腺泡细胞的存活,防止其发生PCD。另有实验表明,除去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后,胰腺腺泡细胞PCD增加6倍〔14〕。另外,PCD时胰腺腺泡细胞染色质的分解,是依靠激活一种Ca2+、Mg2+依赖性核酸内切酶来完成的,因此该酶的含量及活性亦影响PCD的程度。
2.5 其它
在胰腺炎病程中还有一些机理参与了PCD,其原理目前不明。胰腺凋亡细胞中SGP-2(sulfated glycoprotein-2)基因的信息RNA表达,该基因常与PCD的发生有关; 急性胰腺炎后,凋亡的腺泡细胞中出现β-转移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在非凋亡细胞中不出现〔15〕; 胰腺炎模型中可见细胞结构微管蛋白错乱,可能是PCD的早期改变。上述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
3 展望
随着对胰腺炎中PCD研究的不断深入,一致认为PCD与细胞坏死在胰腺炎中同时存在。PCD的相对含量与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呈反比。Kaiser等〔2〕和Bhatia等〔16〕用5种不同的动物胰腺炎模型证实,胰腺损伤特别是急性胰腺炎,PCD相对增多对胰腺腺泡细胞是有利的,坏死相对增多是不利的。尽管动物实验存在种属敏感性的差异,但是使我们对胰腺炎的发病、病程进展及转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开辟了途径。多种基因参与了PCD过程,也为转基因治疗提供了可能。总之,进一步深入研究胰腺炎病程中的PCD,将对更合理、更有效地治疗胰腺炎具有积极意义。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