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实验研究进展

〔4〕用二硝基氯苯法制作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中药复方胃肠康的治疗作用,发现一氧化氮合酶(NOP)显著升高,并通过埋藏电极记录结肠电,发现结肠的基本电节律变慢,幅值降低,收缩性复合肌电及峰电明显减少。以离体26肠道流体推进检测系统以观察发现模型鼠结肠推进动力异常。经胃肠康治疗后均改善,促进机体对NO水平的调整。


  夏素霞〔16〕观察了中药复方补正冲剂治疗前后外周血中5-HT和CIC的含量变化,发现中药复方补正冲剂能降低外周血5-HT,清除CIC,减少补体系统的激活,阻断Ⅲ型变态反应。


  黄永年〔11〕以正常鼠大肠杆菌为抗原免疫大鼠4次制成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中药肠炎康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使用中药肠炎康治疗后,溃疡收口,便血改善,循环中免疫复合物下降,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提示中药白头翁、丹参、大黄、马齿苋等药物具有治疗溃结的科学内涵。


  谢培元〔17〕用中药制剂溃结灌肠液治疗1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观察到血浆蛋白HP、α1-AG、α1-AT明显下降,Fn明显上升。提示4种血浆蛋白含量变化对溃结病轻重、治疗进展、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中药制剂具有明显的免疫调整作用。


  张晓峰〔18〕在马氏〔7〕治疗有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清肠栓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观察清肠栓对实验大鼠粘膜损伤程度,血清IgA、IgG、IgM、IL-1及血小板粘附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清肠栓能够明显增高IgG及IL-1水平,降低血小板粘附性。推测清肠栓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免疫机能,改变血液高粘状态,以促进溃疡愈合和炎症吸收。


  2 研究展望目前在实验研究方面开展较多的是中药复方疗效的观察以及实验指标的检测。实验研究表明,中药制剂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状况,促进微循环、细胞因子、氧自由基及粘附分子介导的改善等作用,用治本病具有抗菌消炎,促进溃疡疮面的愈合、炎症物质吸收的效果,因而能够减少复发,巩固疗效。通过现代科学实验的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科学的内涵,从而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效的科学阐明奠定了基础。随着本病发病机理的不断阐明,新学说将不断涌现,尤其是基因水平的研究给本病的研究带来了飞速的发展,及时地采用新观点新学说来研究中医将促进本病的最终阐明和有效治疗。


  然而在实验研究方面亦存在许多不足:①动物模型的研究缺乏可重复性。有关动物模型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客观化研究欠缺,造模方法不一,标准不同,给实验观察的研究带来较大差异。②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研究不多,拆方研究较少,大多的复方研究仍局限于对临床疗效的观察及部分指标的检测,因而影响了中药的使用和推广。③有关实验指标的检测存在片面性,部分实验可重复性较差。


  为了更好地进行本病的研究必须注意:①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实验手段建立动物模型,注重实验动物模型的客观化研究,设立对照组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②加强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的客观化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③实验观察指标的设计尽可能全面科学合理,检测指标要有重复性并尽可能进行动态跟踪。④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中药现代药理、生物活性研究基础上,筛选与组方,开发新剂型,便于患者使用。


  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有关本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已日益深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医药治疗本病亦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放线菌酮对大鼠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
    三合汤治疗消化性溃疡200例
    益中合剂抗实验性胃溃疡研究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加高选迷走神经切
    银杏内酯A对应激性溃疡发生的抑制作用
    黄连解毒汤治疗下肢溃疡306例
    口腔溃疡 火气大
    胃镜下喷洒思密达 锡类散混合粉剂治疗
    口腔溃疡 火气大
    胃镜下喷洒思密达 锡类散混合粉剂治疗
    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
    溃疡性结肠炎的家庭发病
    针刺配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消化性溃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