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但确诊需要依靠痰培养及药敏测定。
分子技术可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测定DNA插入片段IS6110,IS6110是结核分支杆菌特异的核酸插入片段,用此方法在药物敏感株中不能检出IS6110,而耐药株在感染早期或“克隆”阶段就可测出[9]。分子技术较之传统方法更快捷、更敏感。但在推广应用上存在许多困难。
治疗及预防
制定合理方案 根据药敏结果并参考既往用药情况选择用药,采取多种有效药物组合,并督促患者足量及全程用药。对治疗失败的病例决不可以贸然增加单种药物,切忌“假联合”。应选用4~7种药物联合,疗程宜长,一般应在痰菌阴转后继续治疗1年,总疗程12~36个月。MDR-TB的治疗方案须个体化,并以药敏试验为基础。
直接督导化疗(direct observed therapy,DOT) WHO全球结核病防治计划下预言:DOT可使下个10年的结核病年发病率下降一半。对于治疗依从性较低的患者,如无家可归者、吸毒者及各种原因不能完成疗程的患者,推荐采用DOT。卫生行政机关、医务工作者都应充分认识到DOT所带来的巨大效益。我国北京实行的“短程化疗加全程督导”以及上海开展的“短程化疗加全程管理”都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开发新的抗结核药作为结核菌胞壁主要成分的分支菌酸,其生物合成过程是抗结核药的最好靶标。分支菌酸的合成需要酮化和甲氧化,能够干扰酮化或甲氧化过程的化学药物即有可能成为有效抗结核药[2]。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结核疗效已获得普遍肯定,特别是氧氟沙星。相对其它二线抗结核药来说,其毒性小,疗效高。此类药不仅用于初发、复发治疗,还可用于预防。有人预测氟喹诺酮类将成为治疗结核的一线药物[13]。
利福布汀(Rifabutin)的开发应用已获初步成功,150mg/d可获较好疗效且副作用小。利福布汀可作为治疗失败后新方案的主要用药,尤其适用于AIDS患者的分支杆菌感染[14]。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结核效能也在研究中。
手术治疗 化疗4个月后痰菌不能转阴甚至加重,说明发生耐药,如为MDR-TB感染应高速化疗方案。若病灶局限,患者心、肺功能许可,也可手术治疗。
免疫治疗 近年新开发的结核杆菌疫苗主要有DNA疫苗、滤液蛋白疫苗、新的重组BCG疫苗、营养缺陷的分支杆菌疫苗、无毒力的分支杆菌疫苗。用于MDR-TB的无毒力疫苗株NCTCI11659特别引人注意,与现代短程化疗方案结合,将大大降低治疗失败率及治疗期间的死亡率。更适于合并HIV感染的患者及原发耐药的患者。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肾上腺的激素而影响免疫系统,但只是推测[15]。
耐药菌株的监控 防疫机构应注重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性的持续监控,判定本地区耐药株的流行疫情,以指导化疗方案的合理调整。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