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色甘酸钠类药物 代表药有色甘酸钠,主要通过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起预防哮喘发作的作用,也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的激活,可用于防治过敏性哮喘、运动性哮喘等[9]。色甘酸钠每次吸入20mg,每日3~4次,1个疗程约需2个月。
6 酮替芬 酮替芬具有很强的H1受体拮抗作用,也能抑制支气管粘膜下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抑制细胞内Ca2+释放,并可逆转因反复使用β受体激动剂而下降的β受体敏感性[9]。成人每日2mg,睡前顿服,儿童0.08~0.1mg·kg-1·d-1,早晚2次分服。
7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具有抗感染作用外,尚对哮喘有一定治疗作用,用药后可使症状、体征改善,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升高,气道高反应(BHR)性降低。其作用机制与抑制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PMNS)产生超氧负离子(O-2)和PMNS的趋化性、抑制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抑制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有关[10]。
8 速尿 速尿是临床常用的袢利尿剂,速尿40mg+生理盐水20ml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总有效率为74%~92.3%,但口服或其他途径给药无效。其抗哮喘机制为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抑制气道内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减少气道内感觉神经末梢冲动的传入;使气道上皮释放具有扩张支气管作用的前列腺素;改善气道上皮细胞的水转移,从而防止粘膜水肿等[11,13]。9 抗组胺药 既往研究认为抗组胺药治疗哮喘无效。80年代末研制开发的新一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具有特异性高、作用强和几乎无中枢神经抑制作用的特点。除能有效阻断H1受体从而减轻气道微血管渗漏和粘膜水肿外,还具有显著抑制嗜酸粒细胞浸润到气道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作用。长期应用西替利嗪显著上调H1受体数量,加重组胺受体失衡,糖皮质激素可显著下调H1受体数量,上调H2受体数量,从而可纠正组胺受体失衡。因此,应用西替利嗪防治哮喘时联用糖皮质激素既可增强抗炎作用,又防止和纠正组胺受体失衡,疗效会更好[14]。
10 免疫抑制药 免疫抑制药对哮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适用于激素依赖性哮喘患者。常用的有氨甲蝶呤(MTX)和环孢菌素(cyclosporine)等。MTX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胞免疫或抑制炎性介质释放。有人用小剂量MTX治疗激素依赖性哮喘患者,每周口服或胃肠外给药10~15mg,症状控制后,逐渐减少激素用量,至最小维持量或停用,然后渐减少MTX量。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肝毒性和白细胞减少。为消除MTX的抗叶酸副作用,可加用叶酸治疗。环孢菌素初始量5mg/kg,分2次口服,应用12周后显示PEF或FEV1增加,发作次数减少,皮质激素用量减少[9]
11 其他治疗 史相铭等应用多巴胺、硫酸镁静脉点滴治疗哮喘,总有效率100%。其机制是哮喘发作时,气道平滑肌细胞内Ca2+流量通过各种途径增加,阻止Ca2+内流,有助于解除平滑肌的痉挛。Mg2+为天然的钙通道抑制剂,可代替Ca2+或竞争Ca2+载体系统,从而阻止Ca2+内流,使平滑肌兴奋——收缩偶联脱偶联,起到松弛平滑肌的作用。赵佳南[15]等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果糖二磷酸钠(FDP)5~10mg,每日2次静滴,连续5~7d,有效率1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停用FDP及平喘解痉药后,病情无反复,未见副作用。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