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的预防与护理

#e#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一般不易发生角膜瓣移位。角膜瓣一旦发生移位,须立即处理,否则后果严重。我们在工作中曾遇到2例角膜瓣移位患者,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96年10月至1999年2月,共行LASIK手术2068眼,其中发生角膜瓣移位2例,男女各1例(术后第1天和第30天发生)伴有少许层间异物,经及时处理,无并发症发生。


  处理方法:①首先用0.25%氯霉素行结膜囊冲洗。②以0.4%表麻滴瞳表面麻醉2~3次。③碘伏消毒眼睑及周围皮肤,无菌操作下铺巾、开睑,以林格氏液5~10 ml(100万u庆大霉素/500 ml)行角膜瓣复位加层间冲洗。根据角膜、结膜反应情况用萧莱威、点必舒点眼,连续复诊2 d。


  2 讨论


  2.1 角膜瓣愈合机制及移位发生时间


  角膜伤口的愈合包括上皮和基质细胞的移行、细胞有丝分裂和分化以及细胞外基质的再生等。角膜瓣完全与基质愈合究竟需要多长时间,目前尚未见报道,估计角膜瓣完全愈合会有一个漫长的时间,在完全愈合前均有发生移位的可能。本组病例角膜瓣移位发生在术后第1天和第30天。于雅范等[1]报道2例角膜瓣移位,1例术后1.5个月发生,1例术后5个月发生。因此,防止角膜瓣移位的工作应当持续6个月左右。


  2.2 角膜瓣移位的表现及危害


  发生角膜瓣移位时,立即有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视物模糊等症状,无法进行正常工作和生活。因外力而产生的移位多数伴有层间异物沉积,如不及时处理,易发生角膜感染、角膜瓣皱折变形、角膜肿胀、混浊等。


  2.3 角膜瓣移位发生的原因


  角膜瓣移位原因多属外力作用:用力挤眼、揉眼、结膜囊异物等。本组病例1例因他人手指挫伤,另1例自己揉伤。LASIK手术未伤及角膜上皮,多数患者无特殊不适,少数仅有轻度畏光、流泪症状。术后视力恢复快,患者无病人角色行为,容易放松警惕,不注意自我防护。如不按规定配戴防护眼罩,睡眠中容易发生不自主揉眼或碰伤。轻度睑内翻的患者,术后常有睫毛触及角膜瓣现象,同时由于LASIK术后病人角膜知觉度降低[2],这类病人较容易发生术后角膜上皮损伤及角膜瓣移位,须引起高度重视。另外,有的女性病人化妆时易压迫角膜和眼球。因此,术前健康教育是预防角膜瓣移位的主要措施。


  3 预防措施


  3.1 加强术前健康教育


  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手术原理、手术方法及术后注意事项,并发放健康教育书面资料一份。详细介绍预防角膜瓣移位的方法及复诊要求,严格遵守医嘱,不得擅自院外处理或延误处理。


  3.2 半年内严防眼部外力伤害


  LASIK术后立即用眼罩遮盖术眼,次日复诊前不得自行拆开,经检查确定角膜瓣情况良好后,半年内眼罩睡眠时戴白天不戴。减少外出,禁止游泳,避免碰撞或发生感染。1周内绝对禁止用力挤眼、揉眼、翻眼睑检查。洗脸时禁忌用力揉搓眼部,女性病人禁用睫毛夹夹睫毛,不能化妆。1周内禁止洗头,因洗发液进入结膜囊产生刺激,必将增加揉眼动作。如果出现结膜囊异物须及时来院处理。禁止与小孩打闹嬉戏。本组病例中,1例因儿子不慎挫伤眼部致角膜瓣移位。对睑内翻患者可用胶布牵拉皮肤暂时矫正,常有较好的效果。


  3.3 术后复诊方法


  手术次日、1周、1月、3月、半年、1年,须按医嘱来院复诊,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 心理护理[3]


  发生角膜瓣移位后,多数患者因突然视力模糊而紧张不安,有的甚至无法配合医生的处理。此时应热情接诊,耐心询问,并告诉患者经及时处理后不会留下后遗症,消除紧张情绪,增强病人的安全感。最后再次交待注意事项,应按医嘱用药,按时复诊。


  
  参考文 献


  [1] 于雅范,皇甫晓瑾, 周慧瑶, 等.LASIK后角膜瓣脱落临床报告[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8,16(2):111-11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ANSIE在我国成年人中的应用
    肺鳞癌合并Lambert
    婴儿猝死综合征血中抗Ro和抗La自身抗体
    小儿先心病室间隔缺损Amplatzer封堵术
    Mason   型桡骨小头骨折切除与内固定治
    牙髓病 Pulp diseases 
    子宫内膜层粘连蛋白与Norplant致子宫异
    骨片钉内固定 植骨术治疗 Mason 型桡骨
    HLA DR基因与广西地区汉族 壮族IgA肾病
    Mason   型桡骨小头骨折切除与内固定治
    牙髓病 Pulp diseases 
    骨片钉内固定 植骨术治疗 Mason 型桡骨
    HLA DR基因与广西地区汉族 壮族IgA肾病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