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诺维本致静脉反应的预防

#e#

  诺维本(NVB)又名异长春花碱是目前常用于许多实体瘤的有效抗肿瘤药物,常被用于联合化疗方案中。该药局部刺激性大,静脉注射后87%的病人发生静脉反应,[1]成为临床上十分棘手的问题。我们于1998年5月至1999年5月对67例患者采用1% 地卡因湿纱布外敷局部,联用地塞米松或利多卡因静脉推注,预防诺维本所致静脉反应取得满意效果。


  1 方 法


  给药前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向病人介绍NVB治疗疗效,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防治措施,消除病人顾虑。静脉穿刺成功后先输入5%葡萄糖注射液,确定无渗漏时推注NVB药液,即NVB 30~50mg溶于生理盐水60ml中。


  在推注NVB前,将1%地卡因纱布1块(5cm×6cm)外敷于穿刺点近心端的周围皮肤,纱布以浸湿不滴水为宜,每次约需1%地卡因5ml,至静脉输液结束后取下。在推注NBV后即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0ml(或利多卡因25mg+生理盐水20ml) 。


  2 效果观察


  将推注NVB前给予1%地卡因湿敷,并于推注NVB后推注地塞米松(或利多卡因)的一组患者设为试验组,将不给予任何处理的一组病人设为对照组。根据WHO规定的静脉反应分极标准[2]观察静脉反应发生情况,采用Stein设计的线性模拟评分标尺[3]进行疼痛分级观察疼痛情况,试验组静脉炎和疼痛发生率及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说明地卡因联用地塞米松或利多卡因可减少NVB导致的静脉反应及疼痛。


  3 讨 论


  3.1 静脉注射化疗药,特别是细胞毒性制剂,可引起相应部位皮肤的血管炎,这种血管炎属于过敏性血管炎,其组织病理学标志是白细胞引起的静脉炎,这一炎症过程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白介素I 、肿瘤坏死因子、组胺、五羟色胺等,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炎症性渗出,血管运动障碍(挛缩或扩张)。由于红细胞进入静脉周围组织(渗出),造成受损静脉周围皮肤形成水肿,可触及紫癜、红斑、水泡、溃疡,局部可以有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 [4]


  3.2 有研究表明,[5]静点药物性静脉炎和疼痛发生与神经传导作用有关。药物浓度和化学性刺激仅是诱因,而起重要作用的是神经传导作用。1%地卡因能抑制钠离子进入细胞内,阻止钾离子由细胞内向外流,减轻神经末梢膨体内小泡释放乙酰胆碱,保持细胞膜电位稳定,阻断神经传导,从而有效地预防推注NVB引起的静脉反应和疼痛。


  3.3 地塞米松具有稳定溶酶体膜,增加肥大细胞颗粒的稳定作用,可有效地抑制炎症介质、组胺、五羟色胺的成分释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细胞对各种刺激的耐受性,对抗各种原因如物理、化学、免疫等所引起的炎症反应。[6]利多卡因可以稳定细胞膜跨膜电位,减少对各种刺激的反应,称为“非除极化型阻断”。[6]这种阻断,既减少化疗药物刺激引起的血管细胞反应,也减少化疗药物渗出引起的血管平滑肌的反应(痉挛),还可以阻断炎症刺激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的传出,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症反应。


  3.4 使用1%地卡因纱布外敷穿刺点近心端周围皮肤,可有效地降低推注NVB过程中疼痛的发生,有利于药物顺利推注,不需中途因疼痛和血管痉挛等原因更换血管。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2 525份婴幼儿粪便标本致病菌培养及药
    外周静脉采集血标本致皮下淤血的原因分
    诺维本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静脉毒性反应
    冰敷预防诺维本注射致静脉反应的观察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