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腰骶椎后缘骺环骨折是青少年腰腿痛不可忽视的因素

环骨折的主要原因 如果在次级骨化中心的骨骺环与椎体愈合前,发生骺环骨折,折块的移位或折块移位畸形愈合就形成对脊神经根或硬膜囊的压迫而导致腰腿痛。本观察病例中少年组和青年组有外伤史者均为18例,分别占40.74%和22.50%,明显高于成年组和老年组;研究还发现:青年组患者的平均病程高于少年组患者,可能表明骺环的一部分或全部与椎体间离断,此处的透明软骨板断裂,如未获及时有效治疗,骺环折块未能复位,因软骨板无血运,生长愈合慢且困难,随着椎间盘受挤压可导致髓核自骨折线处突出,挤压骺环移位,或者由原发损伤造成骺环折块移位再加上椎间盘挤压移位更甚,压迫硬膜囊或脊神经根,则会产生相应临床症状,这时临床症状产生在伤后相当一段时间,如果骺环的原发撕裂伤重,则移位可能性更大,相应的髓核突出程度亦重,临床症状产生就距外伤时近,症状也较重;相反则距外伤时远,症状轻,甚至迁延至青年、成年才出现典型症状。观察结果也显示少年组的患者发病率有高于青年组趋向,表明骺环在18岁以前未与椎体愈合易受外伤的诱发形成骨折移位,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


  在我们观察结果中青年组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其中很多病人并无明确的外伤史,我们认为可能是:①与骺环在18岁以后仍未与椎体愈合发育异常有关,椎体间的挤压使髓核组织推挤使未愈合骺环断裂坠入椎管内,形成压迫症状 ;②椎体间的挤压使髓核组织受挤而突破终板,在骺环与椎体连接处形成类似Schmorl结节的病理变化,但因椎体后缘的骺环体积小,与椎体的愈合欠牢固,不能耐受髓核的挤压而向后或后外方移位突出,移位的骺环骨折块持续存在并逐步骨化,形成局部的骨性压迫,产生相应的压迫脊神经根或硬脊膜囊的症状。原先骺环所在处为髓核所占据,形成影像检查所见的椎体后缘骨缺损。随着病程的延长,移位的骺环折块固定于新的位置,并通过向后移位造成的后纵韧带及骨膜的牵拉和刺激,引起成骨细胞活跃增殖,可产生骨折块与椎体之间的骨桥,类似肢体骨折的骨痂,在该骨桥的前方(骨缺损区)为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这种病理特点在本观察中的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所见均可得到充分的证实,这种病理改变过程也和老年人退变性脊柱炎颇为相似,但其病因却相去甚远。这种病理改变,已经引起了临床关注,譬如王进修将之命名为腰椎后缘椎管内结节(LPMN)[2],陈仲强等将之命名为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陈晓亮将之命名为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4]。针对青少年的生理特点,笔者认为将青少年的这种病理改变命名为椎体后缘骺环骨折更为恰当。


  4.4 少数成年人、老年人出现类似阳性征象的成因 本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在成年人(3.58%)、老年人(4.44%)出现的椎管内椎体后高密度影,其成因一部分可能为年青时陈伤迁延而成,如有些人发病病程久,可追溯至青年时发病或受伤,也可能系椎体后缘撕脱骨折(不是骨骺骨折),或后纵韧带骨化,或增生骨突骨折,或椎间盘突出中夹带的小块软骨终板的骨化等,但和青少年因于骺环骨折是不同的,应加以鉴别。


  综上所述,腰骶椎后缘骺环骨折是导致青少年腰腿痛的重要因素,是一种青少年特有的、有别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改变。在本组中,有腰骶椎后缘骺环骨折的患者,都有神经症状较重的特点,且因局部的骨性压迫不易通过非手术疗法解除,主张一旦出现手术指征时尽早手术,可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此点已获临床上学者的认同[3,4]。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完全性骶椎裂合并足月妊娠一例
    微调推拿手法治疗胸椎后关节紊乱症112
    腰骶神经根造影封闭的应用
    F波检测在腰骶神经根压迫征的诊断和康
    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颈椎后纵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