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组 分为成年组和老年组。其中成年组52例,男44例,女8例;年龄28~60岁,平均38.2岁;病程3天~12年,平均14.3月;有发病前外伤史者22例,占42.3%。老年组45例,男39例,女6例;年龄60岁以上,病程24天~15年,平均35.6月;有发病前外伤史者4例,占8.89%。
2 纳入和排除范围
2.1 纳入范围 将上述各组的X线片、CT、MRI影像及部分手术治疗患者的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和分析,对具有以下征象中的1、2项及3~5项之一者作为阳性资料,列入讨论。
2.1.1 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 均有腰痛,伴随腰痛或单独出现的单侧或双侧下肢痛,可有腰部压痛,有/无放射痛,也可有脊柱活动受限,(间歇性)跛行,神经根损害所致的感觉障碍或肌力减退。
2.1.2 X线平片表现 可见腰(骶)椎后上缘或后下缘骨缺损或于侧位片可见局部骨
质透亮度增加,其后或椎间隙后方有形状类唇样改变,形状不甚规则的骨性高密度影突向椎管。
2.1.3 CT表现 椎体后上缘、后下缘正中或偏后外可见骨缺损,缺损区为中等密度的突出髓核影,缺损区后可见高密度骨化影,呈硬化类“包壳”状改变,且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
2.1.4 MRI表现 其表现有二种形式:①为腰骶椎后缘骨缺损,缺损区内为突出的椎间盘髓核所占据,于突出髓核后方有一片条状异常信号,T1w、T2w均呈低信号,为骺环折块移位后的骨化影,突出髓核与骨性组织的混合物一同压迫脊神经根或硬脊膜囊,其压迫位置与临床表现的神经节段吻合;②为骺环骨折块无移位及不完全骨化,于局部见一小片状异常信号,T1w呈低信号,T2w呈高信号,与髓核及椎体均以一低信号带相分离,相邻椎体松质骨内有炎性水肿改变。
2.1.5 手术所见及病理 术中见椎体后或椎间隙处有一骨性硬灶呈丘状突出,与椎体不直接连接或仅以少量骨成线状或膜状连接,掀开骨性“包壳”状硬灶后,可探及椎体后缘小的骨缺损区,该骨缺损区多由髓核组织填充,可合并有椎间盘突出。手术取出物常规送病检,结果为骨组织、软骨组织与退变的椎间盘组织的混合物。
2.2 排除范围 由于感染(包括特异性感染)、肿瘤、脊柱骨折脱位及椎管外因素等所引起的腰腿痛。
表1 不同年龄组患者腰骶椎后缘骺环骨折发生率比较
组 别 N总/例 N阳性/例 p阳性/%
少年组 27 11 40.74△△
青年组 40 9 22.50△△
成年组 52 2 3.85**
老年组 47 2 4.44**
合 计 164 24 14.63
**与少年组比P<0.01;△△与老年组比P<0.01
3 结果
表1显示,少年组及青年组腰腿痛患者中腰骶椎后缘骺环骨折的发生率比成年组和老年组大(P<0.01);而青年组和少年组之间、成年组和老年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4 讨论
4.1 腰骶椎后缘骺环骨折是青少年腰腿痛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在27例少年腰腿痛患者中有腰骶椎后缘骺环骨折阳性征象者11例,占40.74%,40例青年腰腿痛中有腰骶椎后缘骺环骨折阳性征象者9例,占22.50%,发病率明显高于成年组和老年组,表明腰骶椎后缘骺环骨折是导致青少年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临床观察发现该病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应引起临床骨科及影像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4.2 椎体后缘骺环骨折是青少年腰腿痛患者特有的病理改变
骺环(椎环)是独立骨化的软骨环结构。椎体的发生发育与初级和次级骨化中心有关,初级骨化中心主要形成椎体的主体部分,次级骨化中心在出生后出现,椎体上下各一,其周缘部分为软骨环,形成骺环(或称椎环),其中心部分一直保留为软骨,形成椎间盘的上下软骨板,作为髓核的上下界,与相邻的椎体分开。5岁以前,椎体上下次级骨化中心的骨骺和椎体相融合,该骨骺较为特殊,它对椎体的生长不起作用,独立骨化。到18岁,骺板完全消失,形成椎间盘的上下软骨板,原先的骺环也与椎体愈合,但也有时到成年以后仍未愈合[1]。
4.3 外伤是导致青少年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