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猴和模型猴因其发病过程和发病机理酷似人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AIDS),而广泛应用于抗AIDS药物的疗效观察、疫苗效果以及发病机理等的研究。抗AIDS药物的疗效观察一般用SIV急性感染猴模型[1],给药与感染同步进行。以急性期血浆病毒血症水平的降低为判定依据。治疗AIDS总的目标是抑制病毒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整体健康水平,三者是互相依存的。因此,单纯用SIV急性感染猴模型是不完善的。鉴于此,笔者摸索建立SIV慢性感染猴模型,观察其发病规律,病程进展,以求建立更适合于抗艾滋病药物的体药效学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
1 材料和方法
1.1 恒河猴、感染 毒株和剂量[2]
恒河猴17只,用SIVmac251 3MID100(3个100%猴感染剂量)1mL静脉注射。
1.2 血液标本来源和采集
感染后不同时间点从猴静脉采血,分别用于检查血常规,T淋巴细胞亚群CD4、全血和血浆病毒滴定和抗体测定,全部标本均采自未经治疗试验的猴。
1.3 血浆和全血病毒血症水平滴定
见文献[2]。
1.4 荧光抗体和中和抗体测定
荧光抗体测定用自制的SIV抗原片,常规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中和抗体测定:血浆标本1∶5稀释,56℃灭活30min,在96孔板上作系列2倍稀释,从1∶5~1∶160,每孔50μL,作复孔,每50μL加入20~40个TCID(组织培养感染病毒量)SIVmac病毒液,在37℃的CO2孵箱中和30min,加入2×105/mL CEMx174细胞100μL,复置37℃的CO2孵箱,3d换液1次,6d读结果,以最高稀释度血清抑制75%细胞病变为滴度。
1.5 T淋巴细胞亚群CD4测定
CD4单抗购自北京医科大学免疫室,操作按说明书要求,送中山医科大学免疫检验研究室用细胞流量分析仪计算CD4淋巴细胞比例,最后计算CD4绝对值:nWBC×nLym×nCD4×%。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和体征
与以前的报导[7]基本类同,大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有些有脾略肿大和皮肤红斑。最常见的合并症为腹泻,有间歇性或偶发性,易导致体重下降。动物在病死前伴有体重下降,精神、食欲欠佳,不进食,衰竭而死。17只猴在1年内死亡2只,15个月又死亡1只,均死于机体衰竭。
2.2 血常规和淋巴细胞亚群CD4的检测
系统观察了4只猴的系列资料,感染后2~3周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亚群CD4绝对值均有所下降,后回升,9个月和9个月后又有下降,成波浪形(图1)。血常规其他指标未见异常。
2.3 血浆和全血的病毒血症水平
血浆和全血检查的标本大部分是两种方法平行进行,小部分为单独进行,各时间点标本数不是一致(血浆标本数4~16份,全血标本数2~9份)。血浆病毒水平10d开始上升,14d达高峰,21d后下降,60d几乎检不出或很低,直至360d。全血病毒水平也是10d开始上升,14d达高峰,持续高滴度至3个月。3个月后有些猴滴度下降,有些仍持续高滴度(约50%),直至9个月还有半数猴维持低滴度全血病毒血症(图2)。
有2只猴分别死于9.5个月和12个月,尸检显示均死于艾滋病,淋巴组织极度耗竭,这2只猴全血检查一直持续高病毒血症,但均在死亡前2~3个月病毒血症下降,死亡前检测不到病毒。
为了观察SIV感染猴全血病毒滴度降至测不出的水平时,用SIV再感染能否重现急性感染时的病毒血症水平。笔者用100MID100SIVmac 251静脉注射再感染3只猴,再感染后12d和15d采样测定血浆和全血的病毒滴度。结果只有1只猴12d时全血有低滴度病毒水平(每mL含125TCID),其余均未检出病毒,表明再感染不能重现高滴度的病毒血症。
荧光抗体在感染后14d约有半数出现很低抗体(1∶10阳性),30d时均有低滴度抗体(1∶40~1∶160),而2~3个月时抗体可达高滴度(1∶2560~1∶10 240或更高)。如荧光抗体不出现或很低则一般属于急性进展型病例,本次试验未见此型病例。
中和抗体一般出现较晚,感染后2~3个月有低滴度(1∶5~1∶20)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