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效活化凋亡路径需要P53的参与。因此,含有野生型P53基因的肿瘤细胞对化疗敏感,含有突变型P53基因的肿瘤细胞,P53依赖的凋亡路径失活,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只有大剂量的化疗药物方可重新活化P53依赖的凋亡路径。
2.3 p53基因在儿童肿瘤中的表达及作用
在P53基因的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中,突变好发部位为外显子5-8,被称为突变热点,约相当于编码子132-281区域。目前研究表明很多肿瘤既有P53双等位基因的突变,又有单基因位点的突变并伴有野生型位点的丢失。故在不同的肿瘤中P53基因改变呈多种形式,即:①错义突变;②选择突变,多数集中在130-290号氨基酸上,尤其是4个高度保守区(130-142,171-180,234-260,270-287);③至少存在3个突变热点(175,248,273号氨基酸),不同组织类型突变热点的频度和分布并不相同。研究表明P53基因的突变是人类肿瘤中最常见的改变,大约50%人类肿瘤都有P53基因的突变。检测病人P53的突变可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和预后的监测。
正常的P53蛋白在细胞中易水解,半衰期为20min左右,因而应用免疫组化方法不能检测到P53蛋白;而突变型P53蛋白半衰期为2~12h,同时,突变的P53基因产生的蛋白构型发生改变,蛋白稳定性增加,导致半衰期的延长,并在恶性肿瘤细胞核内堆积,因而可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出P53蛋白的异常表达,反映P53蛋白在核内的积累,如SV40大T抗原和EB1b均能和P53蛋白结合形成一寡聚体蛋白复合物,导致P53蛋白的稳定性增加。研究表明P5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P53基因突变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BardeesyN[8]PCR-SSCP法检测了140例肾母细胞瘤中P53基因的突变,结果突变率为5.7%(8/140),其中11例间突变肾母细胞瘤中8例(72.7%)P53基因突变,认为P53基因是一个影响肾母细胞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抑癌基因,其突变涉及间变的发生,并可作为肾母细胞瘤间变的分子标记。Bahtimi r等[9]通过免疫组化技术、Northern吸印转移法,检测13例肾母细胞瘤的P53基因,结果3例(23.1%)阳性,10例普通型肾母细胞瘤均无P53基因突变,而3例间突变型肾母细胞瘤均有P53基因突变,认为在肾母细胞瘤间变过程中P53基因突变起重要作用。Govender D等[10]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3例肾母细胞瘤中P53蛋白的表达,共有8例(8.6%)阳性,其中86例预后好的组织型3例阳性,7例预后差的组织型5例(71.4%)阳性,证实P53蛋白表达与组织类型和差的预后相关。Lahoti c等[11]用免疫组化疗检测28例肾母细胞的P53,阳性率为64.3%(18/28),复发/转移组和非复发/非转移组分别为93.8%(15/16)和25.0(3/12),表明P53阳性表达与肾母细胞瘤的复发/转移正相关。
Kusafuka T等[12]用PCR-SSCP法和直接基因测序检测P53基因中5-8外显子的突变,82例儿童恶性实体瘤中,只有2例被检出P53基因突变,1例为横纹肌肉瘤,另一例为肝未分化肉瘤,认为儿童实瘤中P53突变是不常见的。但是Karami-topoulou e等[13]用免疫组化检测137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17例髓母细胞瘤,结果前者P53蛋白表达率为33.5%,且P53表达与肿瘤组织分级相关,在17例髓母细胞瘤8例(47.1%)P53蛋白表达。近来研究表明,儿童恶性星形细胞瘤和儿童恶性胶质瘤P53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率高达37.9%~100%,且与差的预 后相关[14~16]。
以上研究表明P53基因突变与某些小儿实体瘤的恶性程度、复发、转移和差的预后相关,可作为肿瘤的恶性指标之一。小儿神经系统肿瘤有较高的P53突变率。
3.Mdrl基因与P53基因的关系
Chin kV等[17],Goldsmith ME等[18]通过体外培养和基因转染,研究P53基因对mdrl启动子的调节作用,认为P53能调控Pgp的表达,野生型P53能够抑制mdrl基因转录,减少Pgp生成,而突变型P53能刺激mdrl启动子,增强mdrl基因的表达。Linn SC等[19]用双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50例乳腺癌病例中的P53和Pgp表达,显示Pgp表达和核P53积累常常同时发生在同一种瘤细胞内,在全部50例乳腺癌病例中,P53和Pgp表达显著相关,认为Pgp和突变型P53共同表达,属于一系列分子事件,导致更加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