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胶原基质凝胶( collagen- matrixgel)迁移能力增加;③这些细胞可产生某些血管生长因子并在无胸腺的裸鼠身上能有效地促进肿瘤发生。认为 cD44v和 cD44s的联合表达可触发乳腺癌发生的细胞转化。
kaufmann等(12)应用抗 cD44多抗血清及单克隆抗体对100例侵袭性乳腺癌,其中12例局部复发、18例淋巴结转移,以及8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检则,结果显示,正常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和增生性病变组织不表达 cD44v,而大多数肿瘤组织均表达 cD44v3、 v5及 v6; cD44v6存在于84%的原发肿瘤、100%的腋淋巴结转移及局部复发病灶; cD44v6表达阳性者的总生存率明显差于 cD44v6表达阴性者;多变量分析表明, cD44v6是一独立于孕激素受体、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及分级的较好的预后指标。 guriec等(13)应用 rT- pCR技术对25例正常乳腺标本、10例乳腺纤维瘤、8例囊性病变及52例乳腺癌的 cD4v6表达进行了研究,发现 cD44v6的表达阳性与否与无转移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相关( p=0.0032), cD44v6表达阴性者,其生存期显著高于 cD44v6表达阳性者。但也有研究发现,在 t1期乳腺侵润性导管癌( iDC)中, cD44v6表达与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均无显著性差异,因而认为 cD44v6的表达与 t1期 iDC的淋巴结是否转移无相关性(14)。 tokue等(15)应用免疫组化和 rT- pCR两种方法检测了95例乳腺癌标本中 cD44的表达。 rT- pCR检测发现, cD44V2mRNA高表达者总生存率明显高于 cD44v2低表达者( p=0.05),但 cD44vmRNA表达与总生存率无显著相关性( p=0.06);应用免疫组化法结果也证实, cD44V2表达与总生存率显著相关( p=0.02),而 cD44V6表达与生存率无显著相关( p=0.67),因而他们认为检测 cD44V2的表达可能比 cD44V6更具有临床价值。
然而,也有一些研究不支持上述的观点, friedrichs等(16)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119例淋巴结阳性和108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 cD44表达情况,并对其中43例高危病人应用 rT- pCR进行了检测。经对 cD44的表达与患者生存期及临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乳腺癌 cD44s、 cD44v6及 cD44v9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与患者的预后无关。 delaTorre等(17)应用单克隆抗体 a3D8对52例未经治疗的乳腺癌及10例正常乳腺组织 cD44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亦不支持 cD44的表达与预后或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 regidor等(18)对81例侵袭性乳腺癌是否表达粘附分子 cD44v6及 cD44v4/5,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68例乳腺癌的 cD44v6及 cD44v4/5阳性; t3及 t4癌的&nbs p;cD44阳性率显著高于 t1和 t2癌( p<0.05=;同时发现 cD44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及组织蛋白酶- d( cathepsin- d)明显相关,但与淋巴结状态、有否远处转移、肿瘤分级、孕激素受体及月经情况无关。 heffer等(19)利用 eLISA方法检测了90例乳腺癌,9例纤维腺瘤以及22例正常对照组,发现 cD44含量与临床危险因素无明显相关,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cD44V5和 cD44V6含量与预后生存不相关( p=0.16和 p=0.08)。 jansen等(20)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38例乳腺癌 cD44V6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219例乳癌(64.8%) cD44V6阳性。但 cD44V6表达与临床危险因素,总生存率无关。因此认为 cD44V6不是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3结语
虽然目前对 cD44基因的研究仍很粗浅,确切的功能及影响转移的机理尚未被认识,对其进一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阐明恶性肿瘤转移和侵袭的机制,从而为临床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选择以及预后预测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