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eho)常存在于花斑癣和脂溢性皮炎中。菌落生长缓慢且表面有深在皱褶。细胞为球形有许多芽管,特别见于患者的原代培养。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 midgley,Guillot & Gueho)因其特征有限(包括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得名。常从头皮及面部上获得,并常与其它种共同存在[11,12]。
六、斑替枝孢霉(Cladophialophora bantiana)
该菌开始被命名为Xylohypha emmonsii,因其有独特的培养特征包括不能在40摄氏度下生长且能形成弯曲的芽生孢子短链[13]。然而,最近de hoog等[14]依据rRNA大亚基序列研究和nDNA/DNA重组证实该菌与另一菌种,Xylohypha bantiana为同一菌种。作者因此建立了斑替枝孢霉,替代以前的如下命名:Torula bantiana,Cladosporium bantianum,Cladosporium trichoides,and Cladosporium trichoides var.chlamydosporium。斑替枝孢霉主要引起脑部的暗色丝孢霉病。肺部和皮肤感染较少见[15]。
七、芒果那特斯拉菌[Nattrassia mangiferae(H.&.P.Sydow)Sutton and Dyko]
球拟壳蠕孢(Hendersonula toruloidea Nattrass)属暗色腔胞纲真菌,主要寄生于木材并可引起后者枯萎,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区。Nattrass观察该菌寄生于植物时具有多种形态,在宿主组织内形成多个小腔的分生孢子器,一个色串孢(Torula)阶段由棕色菌丝片段化后形成的孢子组成。被感染的植物组织培养后常可产生关节孢子,而产生分生孢子器需特殊的营养条件。Sigler和Carmichael认为以关节分生孢子为主的阶段应属于柱顶孢(Scytalidium pesante)。Sutton和Dyko将分生孢子器阶段改命为芒果那特斯拉菌,并建议双间柱顶孢[Scytalidium dimidiatum(Penz.)Sutton and Dyko]为关节分生孢子的同种异名,同时将柱顶孢属的代表性菌种木生柱顶孢(S.Lignicola pesante)也认为是同种异名。但Sigler研究两者间形态存在差异,且后者尚无引起人类感染的可靠报道[16]。
芒果那特斯拉菌和柱项孢所引起的人类感染包括足菌肿和足部的皮下脓肿、面部损害、真菌血症和腹部脓肿、外伤致眼内炎以及手指外伤后脓肿。还有两例糖尿病患者继发踝部皮下组织脓肿和1例继发上颌窦炎的报道[17]。
八、球拟酵母(Torulopsis Berlese)
念珠菌属和球拟酵母属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两者的区分通过在微需氧环境或Dalmau培养下形成(念珠菌属)或不形成(球拟酵母属)假菌丝并进而采用评分法来区分。1970年出 版的关于酵母菌命名的专著中,van uden和Buckley认为将两者区分是武断的和人为的,但为避免混乱仍保留。1978年,Yarrow和Meyer正式提出取消球拟酵母,将其归入念珠菌属,但未被接受。1997年Odds通过对假菌丝形成的双盲评估后认为假菌丝形成是鉴定酵母菌的不可靠特征,认为应将球拟酵母并入念珠菌属[18]。
九、致病真菌分类的动态性的启示
一是要重视致病真菌的表型研究:表型研究(包括临床研究)是致病真菌分类变迁的基石。真菌分类的依据也应是表型差异,应防止以基因型替代表型差异的倾向,至少在种以上的水平应是如此。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基因型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电泳条带和碱基序列的差异,如果没有表型作为背景资料,基因型的差异无法解释因而也无法认识。二是也不应轻视基因型研究对表型研究的证实和补充作用。两者的关系似应为表型鉴定、基因型证实。前者是菌种之间存在差异的物质基础,后者是使菌种鉴定得以在常规临床实验室开展成为可能。
上一页 [1] [2] [3]